本文图片
□康芮菡(北京大学)
近期来 , “与素颜和解”话题在各大社交平台发酵 。 从短视频博主发起挑战活动 , 到普通网民参与其中 , 再到对女明星素颜状况的比较 , 活动“反焦虑”的初衷已然变质 , 转而沦为新一轮的容貌审判 , 将公众卷入了更深的焦虑漩涡中 。
古有“三庭五眼”“三寸金莲” , 以冰冷的数字量化审美;今有直角肩、漫画腰、精灵耳 , 受消费主义的驱使 , 在社交平台上对女性展开一轮又一轮的外貌凝视 。 尽管这些从头到脚的严苛评判标准往往以专家辟谣与科普而告终 , 但因过度减肥患上厌食症、因整容命丧手术台等悲剧却从未淡出我们的视野 。 据去年中青校媒的问卷调查 , 近六成高校女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容貌焦虑 。 对美的定义愈发窄化是时代的症候 , 此时发起“与素颜和解”的挑战似乎是一股“清流” , 它意在让美妆博主们卸下妆容 , 关掉滤镜 , 展示镜头背后真实的身材与样貌 , 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摆脱焦虑 , 走出自卑 , 正视自我”的美好图景 。 然而 , 在经历过这场声势浩大的“反焦虑”运动后 , 为什么我们不但没有走出焦虑 , 反而转头跌入了“更焦虑”的泥淖之中?
【素颜|“与素颜和解”,为何“反焦虑”反而更焦虑】化妆与否本无高下之分 , 只是个人选择 , 但当我们一遍遍呼吁“与素颜和解”时 , 其实是在反复强化这样一种刻板印象:精致的妆容能掩盖一切容貌缺点 , 而素颜本身是有瑕疵的、难以被接受的 , 与个人之间有着天然的矛盾 。 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 , 让我们在点进博主相关视频之前就带有强烈的心理暗示 , 预先构建了对“真实素颜”的想象与期待 。 与此同时 , 盲目攀比往往是滋生焦虑的土壤 。 《今日心理学》曾刊登的一篇封面文章《比较陷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比较与攀比的区别 , 认为“比较可以帮助自我进行自我认知 , 而攀比却大多出自虚荣心” 。 一根层层嵌套的逻辑链条就此展开:能否走出焦虑取决于我的期待是否落空 , 期待是否落空又取决于我在与博主的单方面攀比中是否占上风——若博主的素颜远超出我对“素颜”的预期水位 , 面对一众“美女就是素颜都这么美”的夸赞 , 我便很容易再次陷入容貌焦虑的自卑感中;若博主的素颜状态正与我的期待相仿 , 浏览着评论区“姐妹好勇”的说辞 , 我的容貌焦虑可能因此得到一定程度的纾解 , 甚至会神采奕奕地宣称“我也与素颜和解了” 。 但扪心自问 , 这样的“和解” , 究竟源于对自我的悦纳 , 还是盲目攀比后获胜的优越感在作祟?
我们之所以对女明星的素颜状况如此好奇 , 说到底也是想看看褪去精致妆容的外壳后 , 她们的容貌是否比普通人更优越 。 上一秒引以为傲的“和解”心态 , 在下一秒可能就会遇挫 。 由此 , 建立在攀比心理上的焦虑感不会减弱 , 只会加深 。
其实 , 进行正面比较本无可厚非 , 它有助于增进对自我的认知 , 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攀比的沼泽中越陷越深——小时候比成绩 , 长大后比学历 , 毕业后比工作 , 动辄“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 无休止的攀比让我们身心俱疲 , 一旦“被比下去了” , 就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 。
从外貌到学业 , 从工作到生活 , 我们似乎从小到大都被嵌套在互相攀比的框架体系中 , 总是被困在名为焦虑的迷雾中打转 , 却看不清真正的对手到底是谁 。 鼻梁高一点或低一点真有那么重要吗?高考多一分少一分真的决定命运吗?房子大一点小一点真的影响生活的舒适度吗?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亲爱的小孩:甘当“接盘侠”的谢天华,结局真是太扎心
- 金智英|聪明的女人都知道,这一辈子的“贵人”,只有一个
- 爱情 男人动情的表现:主动“摊牌”
- 父母|“都帮我们带了孩子,凭啥给你爸妈一月4000,我妈一分钱都不给?”
- |“世上不只有红玫瑰代表爱哦,记得这些花送给最爱你的人”
- 舒淇 “长相普通却摄人心魂”的8位女明星,打了多少“整容女”的脸
- 人格 16岁女孩总在深夜自言自语,原来身体里还住在另一个“她”
- |“被迫搬出儿子家3年,我不会做饭的儿子下厨了,孙子也有了”
- 上海|“阿拉”的邻里情温暖了在上海的外国友人
- 孩子|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孩子为何总是“累”,家长要注意这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