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为了未知的明天漂洋过海 第1篇( 二 )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为了未知的明天漂洋过海 第1篇
本文图片

与陈麒相似 , 李芳在这部纪录片中出境不算多 , 27岁的她 , 在日本已经有4年了 。 考虑到她说自己小时候曾因生活所迫被母亲抛弃 , 她远赴海外留学 , 可能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念书在另一个国度生活下来 , 由此淡忘掉曾经 。
李芳打工的餐饮店是个只能站着吃饭的地儿 , 彼时还是1996年 , 东京上班族的生活节奏就如此之快 , 着实令我一时不能接受 , 即使没有任何旁白 , 光是画面就能看到一种横向的逼仄感(从左至右)和纵向的压力感(从上至下)——大家活着 , 都不容易 。
陈晨给我的感觉最为奇怪 , 不是因为他那一口“京腔相声” , 而是眼神 。 在整个10集纪录片中 , 唯有陈晨的眼神中没有其他人眼睛中闪现出的那种执着、不屈、上进、隐忍、质朴、踏实、真诚感 , 而是一种狡黠 。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为了未知的明天漂洋过海 第1篇
本文图片

补充一点 , 原来“只有你们到了国外才知道什么叫爱国”最早是出自《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 , 也就是第4集结尾 。
第5集的主角是丁尚彪 , 这位父亲的完整故事可以去看《含泪活着》 , 一位乐观而隐忍的男人用15年的付出为屏幕前的我们定义了“厚重” 。
同时 , 丁尚彪作为老一代知识分子对世界的见解也值得我们思考 , 在上世纪90年代 , 丁尚彪就极为鼓励(甚至是逼迫)女儿出国留学 , 以我自己的记忆 , 那个年代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就是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 , 仅此而已 。
不得不承认 , 丁尚彪的眼界是高于同时代的其他人——倘若父母不能给子女一个高起点 , 父母拥有高眼界依旧可以给子女一个成长的跳板 。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为了未知的明天漂洋过海 第1篇
本文图片

第6集的主角是两个社会边缘人 , 冯明(35岁 , 在日7年)与史国强(33岁 , 在日7年)作为“黑户” , 当时都是以打黑卡为生的状态 。 最早知道“小钢珠” , 我还是因为那部“夹心酱” 。
或许是大2岁的缘故 , 冯明给我的感觉是要比史国强更持重 , 史国强的眼神里虽没有陈晨那种掩饰不住的狡黠 , 但他眼神中偶然冒出的“飘忽感”无时不刻不在透露出内心的惶恐 。
有报道说 , 纪录片在国内播出后 , 史国强还把张丽玲给告了 , 具体原因和过程网上虽有 , 但我总觉得语焉不详 , 总之 , 张丽玲胜诉 。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为了未知的明天漂洋过海 第1篇
本文图片

第7、8集的主角是小留学生张素 , 考虑到张素的父亲叫张焕然 , 张焕然应该与张焕琦(本纪录片的一位幕后大英雄)是同辈或者亲兄弟 。 以这个角度看 , 张素拥有的优势要比其他留学生更大一些 。 当然 , 一个小孩子突然来到异国他乡 , 进入一个完全看不懂听不懂的世界 , 内心承受的压力要比年长的人更大更复杂 。
通过这2集 , 我是一窥中日的文化教育的区别 , 张素说自己的目标是“考第一” , 面对众人的演讲已然说出“成为和平的鸽子”等 , 我的第一反应是 , “好像我小时候也会侃侃而谈类似的话语吧” , 再一细想 , 我们每个人在中国教育体制下 , 都会多少被社会、学校、父母灌输类似的观念 , 至于我们是不是理解、认同 , (似乎)无关紧要 。
镜头下 , 日本小朋友对张素的友善 , 一方面是孩童的天真和质朴 , 另一方面也是国民的习惯 。 日本文化会更强调集体而不是个人 , 也就是不提倡个体过于拔尖 , 似乎他们不自觉地会把新生事物融入自己的环境中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