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平心而论 , 这2集中 , 我始终能看出张素对环境的排斥感或者是疏离感 , 这或许是其性格使然 。 同时 , 在张素一家回到北京后 , 当时她的老师还有心来北京看她 , 接机大厅里 , 张素的那种生分让人过于不适 , 母亲的热情远大于曾与老师相处更密的张素 。
第9、10集的主角是李仲生一家 , 这个故事带来的压抑感最重 。
与丁尚彪的故事相似 , 李仲生这两集也是关于家庭的牺牲 。 这应该是中国千百万家庭不同程度牺牲的一个缩影 , 李仲生的妻子为丈夫的牺牲着实有点沉重 , 沉重到让我只能2倍速看完 , 而且 , 片尾李仲生的博士答辩没过 , 那种无力感更是屏幕之外的我都一时没能缓过劲来 。
虽然李仲生后来成为了博士、博士后 , 回国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 个人算是功成名就 , 一家理论上也该幸福美满了 , 但观看这2集时 , 萦绕在我脑中的只有一个问题 , “值得吗?”
“”没有值得与否 , 而只有愿意与否” , 李仲生的妻子毕竟还是一位传统(无贬义)中国女性 , 贤惠、本分 , 无怨无悔地支持丈夫的一切 , 如果说李仲生是抱着读博的执念在支撑 , 那么 , 李仲生的妻子就是抱着全力支持丈夫的执念在支撑 , 执念虽不见得永远正确 , 却能让人无视各种困难咬牙扛过去 。
本文图片
虽然每个观众对于10集中出现的每个人物都会有自己的看法 , 我们却不得不承认 , 身在异国他乡的每个人 , 身上都有一种精神光环 , 激励着他们为了未知的明天努力撑过今天 。
整部《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看下来 , 让我再想慨叹一二的还是那些为了读书而奋进的人儿 。
我记得当年周围有不少同学仗着家里有钱 , 去英国念了1年硕士得了一张文凭 , 然后就凭借关系和萌荫进入各方面都令人艳羡的公司和职位 。 之所以去英国 , 是因为英国有不少1年制硕士很好念 , 只要不是瞎混混 , 学分修满答辩通过 , 文凭是很好拿的 , 相较于欧美其他地方的两年制甚至三年制硕士 , 英国硕士的性价比极高 , 对应的含金量可能就要打折扣了 。
虽然他们在国外也许过得是压力不大的“游学生活” , 好歹还是花自己家的钱 , 我的另一位朋友就比较“另类”的 , 此公天资聪慧 , 更有运气加持 , 国内硕士读完又公费去念了国外的博士 , 我看他朋友圈的生活就是各种吃喝玩乐以及对国内外大小事品头论足 , 也不知是故意摆拍还是苦中作乐 , 但那种“指点江山、舍我其谁”的傲慢感 , 我是真感受不到读书人应有的踏实感 。
是的 , 我是想借此表达 , 纪录片中呈现的那种苦苦求学不断拼搏的精神风貌那个年代特有、如今罕见 。 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上来了 , 精神风貌却滞后不少 , 让我内心平生一种悲凉 。
人微言轻 , 我到底无需管他人是否应有上进心 , 管好自己即可 , 自己的眼界要尽可能的高 , 这样才能有机会把握以后的命运 , 甚至自己后代的命运 。
关于这部《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 , 我想它不仅是个纪录片 , 更是一部教育片 , 我自己会时不时翻出来激励一下难免倦怠的自己 , 将来肯定也要给自己的孩子看看 , 真实的影像记录带来的影响与刺激 , 远比苦口婆心的谆谆教导更能让人从内心深处有认同感 。
最后 , 我也与不少评论者有个同样的好奇 , 影像起点是1996年 , 距离2022年已经过去了26年——如今 , 他们过得怎样?还好吗?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被网暴的女博士,错在太美?
- |父母之中,有一个人先走之后,孝顺的儿女会做好以下几件事
- |初次和喜欢的人约会要注意什么
- |拿嫁妆钱买了件没用的东西,她娘火了!
- 婆婆|你给孩子什么样的童年,孩子就给你什么样的老年
- |女方要的彩礼应该要返还吗?过去农耕社会的残留文化?
- |男人从爱你到离不开你,都有这三种心理变化的,伪装不了
- |伊能静发长文评老公新剧《亲爱的小孩》,人生哪有那么多顺风顺水
- |人过五十,停止内耗,把精力花在值得的事上
- |亲爱的小孩:通过一块蛋糕看透肖路,他不是良人,董帆的爱太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