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携手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文章图片
携手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文章图片
携手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文章图片
携手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文章图片

文/图全媒体采访人员李贺建
余水云 , 驻马店市恒美工艺编织有限公司创始人 。 一团毛线、一根钩针 , 在她和员工手中能织成各式各样的造型 。
把“儿时的爱好”做成“致富的产业” , 一步步走到今天 , 靠的是仗剑走天涯的闯劲儿和坚持不懈的韧劲儿 。 2014年 , 余水云注册的恒美工艺编织公司从最初的几人团队 , 发展到如今的400多人 , 产品也从十几种发展到现在的100多种 , 订单从第一年的3900元 , 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万元 。
天中“织女”
余水云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姑娘 , 出生于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的故乡确山县 。 这里山清水秀 , 民风淳朴 , 钩编技艺历史悠久 。 过去附近的百姓靠捕鱼为生 , 在用竹签编织渔网的过程中 , 衍生出钩编技艺 。 后来逐渐发展到床饰、女红、居家饰品等 , 到余水云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传承人了 。
“我母亲喜欢做手工 , 家里的毛衣、围巾、桌布都是她编织的 。 我从小耳濡目染 , 6岁就能编出各种花卉和小玩意儿 , 那时候纯粹是爱好 , 没想过要发展 。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农场主 , 圈一块地 , 跟牛羊打交道 , 觉得会很气派 。 ”余水云说 。
携手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上世纪80年代 ,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余水云居住的小镇 , 余水云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和憧憬 。 就这样 , 她跟着打工大潮去了北京、广东 。 “说实话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 但我始终有种无处落脚的漂泊感 , 心中对家乡那份不舍的牵挂 , 随着父母的年迈、孩子的出生 , 变得更为浓重 。 孩子只能留给老人带 , 每次得知我要回去时 , 他都会早早地站在村口等着我 。 临走时 , 他用那种无可奈何但又懂事的眼神看着我 , 我的心很痛 。 ”
外出挣钱 , 给孩子创造好的生活;在家赋闲 , 陪孩子度过完整的童年 , 这地两者不能共存的社会现实 , 也是留守儿童和父母心中的矛盾和痛点 。
“留守儿童童年缺失 , 会造成心理及社会问题 。 解决的根本就是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 。 我那时候就在思考 , 怎样让自己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余水云说 , 在外打工期间 , 她坚持学习新知识 , 拓展新视野 。 余水云拿出仅有的钱买了一台电脑 , 在上面 , 她看到这样的字眼:“没有围墙的工厂” 。 余水云一直在想 , 这个与就业相关的词 , 到底蕴含的是什么意思?
回乡之后 , 一次偶然的机会 , 余水云邀请云南的朋友来家做客 , 把自己编织的玩具送给她 。 没想到 , 朋友眼中露出惊喜的光芒 , 对那些工艺品爱不释手 , 还鼓励余水云拿到外面售卖 , 说一定会有很多人和她一样欣赏 。
就这样 , 余水云第一次去摆地摊儿 , 没想到商品一扫而光 。 那一刻余水云意识到 , 手工编织 , 有市场有前景 。 但是 , 靠身边几个人在广场摆摊 , 消费群体固定化 , 好景不长 , 大家没了新鲜感 , 就卖不出去了 。
人生本就充满着磨难和曲折 , 要想做成一件事 , 不经历摔打是不可能的 。 认准了目标就要拼尽全力 , 为之奋斗 。 带着这样的决心 , 刚刚回乡的余水云又一次背起行囊 , 踏上了宣传推介手工编织产品的展销之路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