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 , 杨丽意识到 , 原来自己所热爱的刺绣 , 也可以成为未来谋生的技艺;也就是在那一刻 , 她萌生了要将红绣之美带到全世界去的想法 。
通过年复一年的努力 , 2013年 , 杨丽被评为剑河县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苗族服饰》州级传承 。 随后 , 她又多次参加国家、省、州学习、比赛 , 不仅丰富了知识 , 提升了水平 , 更让她开始期盼着 , 让红绣的传承不断延续 , 走向世界各地 。
本文图片
“然而会红绣的人大多数在四十岁左右 , 年轻人没有几个学的,我就想红绣可是我们苗家人的宝贝 , 要把它传承下去、展示出去 。 ”2014年 , 杨丽与姜文英等7名民间手艺人携手共同组建了剑河县手工产业协会 , 创办了剑河红绣刺绣厂 , 组织农村留守妇女学习、传承红绣文化 , 同时也能帮助她们增加收入 。
从织布、采叶、泡靛青水、浸染、晒布、锤布、蒸布、设计、刺绣等整个工艺流程 , 杨丽都手把手地教导学员 , 五年多来累计培训学员2000多人次 , 公司吸纳了固定就业妇女130多人 , 年人均收入达到2至3万元 。 2018年 , 红绣公司刺绣手工艺作品制作达5000余件 , 远销浙江、广东、重庆、湖南等地 。
侃侃而谈的杨丽 , 提及红绣的现状 , 既充满着热望、又伴随着担忧:“因为疫情的影响 , 现在的订单也不是很稳定 , 身边的绣娘也慢慢开始都往外面跑了 。 我们也是一直在头痛这个问题 , 就是该用什么方法去把我们的红绣、我们的传承宣传好 , 让绣娘们重新回家 , 让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会就此失去了传承 。 ”
本文图片
“感谢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带着‘天才妈妈’项目来到我们的寨子里面 , 今年年初梦想工坊也终于建起来 , 得到了很多支持与帮助 。 我没什么文化 , 但因为有红绣在 , 也能成为‘天才妈妈’ , 我很开心、很骄傲 , 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 , 而我们的未来 , 会越来越好的 。 ”杨丽笑道 。
镜头二:枫香印染
“天才妈妈”冉光津:一株枫香树 , 染就了一个“枫香梦”
本文图片
“好花红来好花红 , 好花生在茨梨蓬 , 好花生在茨梨树 , 哪朵向阳哪朵红……”黔南州惠水县布依族村寨里 , 响起了染娘张神妹悠扬的歌声 。
在儿子帅帅眼里 , 他的妈妈变了 , 变得爱唱歌了 。
“当她开始歌唱 , 大山都竖起了耳朵 , 白色的麻布开始有了金灿灿的颜色 , 花、鸟、鱼、虫……争着抢着在麻布上捉迷藏 。 ”帅帅骄傲地说:“妈妈和冉阿姨的梦想 , 就是把一株株枫香树染成一个个梦 , 当一个个梦想当真时 , 枫香染将被世界所看见 。 ”
本文图片
帅帅口中的冉阿姨 , 正是贵州省惠水县枫香染梦想工坊的带头人冉光津 , 本是一名中学美术老师的她 , 在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枫香染 , 便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这门古老的印染技艺 , 甚至辞去自己老师的工作自己创业 , 担起非遗传承的重担 。
“枫香染的技艺比较古老 , 虽然有一些传承人在做 , 但发扬光大的话还是力量太小 , 再加上当时请来教枫香染课的老师因病逝世了 , 对我触动挺大的 。 老一辈传承人在逐渐消逝 , 新一辈的力量还跟不上 , 我本身学美术的 , 有基础 , 对自己家乡的文化传承突然有一种使命感 , 就觉得好像上天选中了我 , 心一横 , 就干脆辞职了 。 ”冉光津说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民间故事:男子将女孩卖掉,并救助拾荒老人,老人说这孩子不能卖
- 小故事|青未了|我家发展史上的三个小故事
- 婚姻|情感故事:婚姻的背后,可能没有夕阳!
- 婆婆|小渝姐讲故事|年复一年照顾重病婆婆的翠云好媳妇
- |真实故事|离婚路上,我接到一个电话,更刺激的事情来了
- 本文转自:阅读时代杂志曾听过这样一则故事:大英图书馆建了一栋新楼 5个顶级思维习惯,养成受用无穷!
- |悦读周刊|读书——我的童年故事
- |到此为止|续写故事之 再见,海尔波普
- 故事:舅舅吃喜酒来晚吃残茶剩饭,父亲当场掀桌子,儿子泣不成声
- |青未了|山谷百合:一直小蚂蚁的故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