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 老国货 | 近百岁高龄,回力的“起落人生”( 三 )


另一方面 , 除了产品风格 , 我们看到回力的品牌宣传和销售两端的画风也不一样 , 这是因为根本就是两支队伍(品牌和它的经销商们)在运作 。
还有一大弊端是对品质把控不严 。 2020年 , 回力童鞋因含有增塑剂问题被曝光之后 , 又再次因塑化剂质检超标而被点名 , 而因为质量问题 , 回力正在失去部分消费者 。
当然 , 锅也不能给经销商背 , 回力的“贴牌”策略 , 根本就是回力在默认“以销售而非品牌”为导向 , 靠用户仅剩的情怀在赚快钱 。
回力“摆烂”的背后也有一些难言之隐 。
2006年 , 就在苦苦转型 , 陷入销售困境之际 , 回力成为了上海华谊集团100%控股的子公司 。 资料显示 , 华谊集团主要从事能源化工、绿色轮胎等业务 , 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 , 目前 , 回力鞋业的业绩已经并入上市公司华谊集团报表里 , 但回力鞋业作为非核心板块 , 无法获得人力和财力资源的倾斜 。 被收购后 , 管理层的话语权被削弱 , 这让本身改革动力弱 , 实力不足的回力更加身不由己 。
回力 , 取名自“回天之力” , 其英文名“Warrior”更是指“勇士”之意 , 回力在创立之初的士气与野心 , 在历经风雨后 , 如今只能图自保和眼下的安逸 。

重新定义的“国货”
2016-2020年 , 中国运动鞋服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的是耐克和阿迪达斯两家外企 , 紧随其后的是安踏、李宁和特步三家本土企业 。 2020年 , 这五家企业的市占率之和为69.8% 。
高端和中高端品牌的高占比 , 意味着中国的运动鞋服行业是以“品牌”为核心驱动力 。 作为国货品牌头部的李宁、安踏早早便完成了从工厂模式向品牌运作 , 并且还在不断求变、升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相比之下 , 走低端、不注重品牌内核的回力 , 不断透支着自己的“国民度” , 市场注定只会越来越小 。
不过 , 国货品牌各自也有着自己的问题 。 从价格上分 , 一梯队的李宁、安踏虽然不断将新材料、新工艺引进运动鞋制造中 , 并在中高端上探索越挫越勇 , 却开始被人质疑价格被炒上天 , 认为价格不匹配它目前的价值不足 。 其本质是在其创新能力上仍逊于国际巨头 , 这仍需要对技术研发的长期持续地投入 。 例如从2006-2020年 , 李宁推出了“弓”、“弧”、“云”、“弜”等一系列鞋中底技术的核心科技代表产品 , 其实依旧由阿迪耐克引领科技创新 。
二梯队的特步、361°等 , 虽然产品品质耐用且价格合理 , 但在转型上有着品牌老化、管理层老化等难解问题 , 向上阻力较大 。 而作为三梯队的回力 , 走低价策略是一种不得已 。 回力曾一度尝试用“回天之力”系列卖出999元的高价 , 却不到一年又回到119元原价 , 是因为品牌价值本身难以支撑“高价” , 在品质和技术创新等层面上都已经掉队 。
如今 , “国货”标准正在被年轻人重新定义 。 对于消费者而言 , 过去的“国潮”、“国货”代表“个性”或是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 , 而如今 , 国潮不仅要有独立的品牌文化和精神内核 , 同时被期待能真正与国际品牌在品质、创新上硬碰硬 , 而不是空有性价比或高价而已 。
距离中国人理想的良心国货品牌 , 国产玩家们在未来 , 都还有蛮长一段路要走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