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好的人,本质上都很自我,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社会交往几乎是每个生活在社会当中个体生活的重要部分 , 怎样处理社会生活当中的交往也是许多人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 , 人们讲究一种交往当中的“度” ,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般都是“适可而止”的 , 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 , 小人之交甘若醴 。 ”在西方社会当中 , 尤其是文艺复兴之后 , 人们在交往当中也产生了一些“学问”:比如欧洲人更加重视礼仪 , 美国人则相对直接 。
随着全球化以及现代化对于世界各地的影响 , 现如今人们的社会交往形式其实已经产生了一些趋同的现象 , 比如现代化对于人们的一个重要影响——社交媒体 , 使得人们的交往在很多时候都是在虚拟空间当中进行的 。
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好的人,本质上都很自我,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本文图片

那么在当今的社会之中 , 怎样更好地获取良好的社会关系呢?首先 , 也许一个概念是我们应该清楚的:个体在社会当中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抑或是“自我”的含义 。
怎样认识“自我”?
早在古希腊 , 以苏格拉底(Socrates)为代表的哲学家就在思考一些他们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三个基本问题就是十分重要的 。
苏格拉底认为 , 想要获取丰富的知识 , 首先就应该认识自我(Know yourself) , 而不是所有知识都人云亦云 , 从外界汲取 。
到了近代 , 苏格兰不可知论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则认为 , 所谓“自我”不过是一种意识 , 假如从自己内心深处就否定了“自我”的存在 , 而是更多地去考虑其他人 , 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一种“无我”的状态 。
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好的人,本质上都很自我,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本文图片

在心理学领域 , 尤其是精神分析学当中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 , “自我”、“本我”与“超我”是个体自我意识的三个不同层面 , 既有精神深处的 , 也有自己可以控制的 , 也有人为营造出来的 。
在社会学领域 , 所谓“自我”更多表示一种社会交往发出时 , 作为“中心”的个体存在 。 比如说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他的经典作品《乡土中国》当中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
他将中国社会概括为差序格局 , 西方社会则是团体格局 , 中国社会的社会交往好比是以“自我”(ego)为中心 , 犹如波纹一般一圈一圈发散出去的波纹;西方人则是一捆一捆整齐的柴 , 没有“亲疏远近”的概念 。
所以在社会交往当中 , 这种“自我”指的“交往的中心”这一层面的个体 。
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好的人,本质上都很自我,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本文图片

人际关系与自我意识
【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好的人,本质上都很自我,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么我们不妨顺着上文当中对于“自我”概念的辨析来理解一下社会关系 , 我们其实不难理解一件事:当个体倾向于十分顺利地融入外界的各种群体时 , 那么其个人的意识则势必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
举个简单的例子 , 那些社会生活当中的“好相处的人”、“随和的人”往往都具有这种能力:无论与怎样的人相处 , 自己总会很好地去考虑对方的感受 , 不会在相处过程当中让双方冷场、让对方感到不适 。
那么对于其自己来说 , 这样的交往是舒适的吗?也许会是吧 。 但是从理论上来说 , 外界对其无意间施加的压力势必会导致个体意识受到一种“挤压”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