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好的人,本质上都很自我,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二 )


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好的人,本质上都很自我,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本文图片

尊重是相互的 。 假如个体以“与人为善”为前提 , 去将他人视为是“值得尊重”的 , 那么在精神上就会体现出一种略微“低人一等”的状态 ,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 , 不卑不亢才是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最佳的状态 。
所以在交往的过程当中 , 一个很重要的意识就是“边界意识” 。
社交边界与社会交换
如同每个主权国家都会设置国界一般 , 其实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当中 , 个体会潜移默化的在心理上设置一种社交边界:对于具有同事关系的两个人来说 , 假如其在业余生活之中相逢 , 那么交往方式自然不同于职场.
对于同学关系的人来说 , 在校外时也会遵循另外的相处模式;当一对年轻男女由“暧昧不清”变为情侣 , 那么其相处方式也会出现转变 。 这就是一种隐藏的边界感 。
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好的人,本质上都很自我,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本文图片

社交边界的存在 , 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社会领域赋予个体不同的角色 ,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有助于认识这种现象 。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霍曼斯(George C.Homans)在经济学的基础上 , 类比经济活动当中的投入与回报 , 所不同的是社会交换论是基于经济交换的基本原则:人们提供商品和劳务并期望获得合乎自己理想的商品和劳务 。
而社会交换包括“有形交换”和“无形交换” , 他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 并且从不同的动机做出了六种交换命题 。
彼得·布劳(Peter Michael Blau)则对霍曼斯的理论进行了发展和修正 , 他认为使社会行为变为社会交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好的人,本质上都很自我,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本文图片

一是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其他个体互动才能实现;
二是这一社会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行动目标的方式 , 从而将“交换”行为扩展至更多领域当中 。
总而言之 , 这一流派认为社会交往的动机是资源的交换 。
对于个体而言 , 在社会生活当中 , 假如我们以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来审视社交行为 , 那么最终的目的就是获取自己预想之中的目标:无论是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 , 还是建立某种社会关系 , 都是在自己付出一定的努力之后“换来”的 , 于是在此之外 , 自己不必再专门的去向他人表示“感激” , 更不必讨好 。
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好的人,本质上都很自我,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本文图片

因为当个体产生比较明显的感激之情 , 甚至是产生讨好型人格的时候 , 个体的自我意识就会被违背 , 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想要变得“合群” 。
想要获取他人的尊重 , 被其他社会群体所接纳 , 最重要的还是依靠自己的出众能力或是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 , 否则即便是看似“合群” , 背后也会失去许多 。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万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