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自荣|童自荣:老厂长,你知道我们在想你吗?

今天是陈叙一逝世30周年 , 缅怀他 , 给我们继续为译制片奋斗的动力 。
童自荣|童自荣:老厂长,你知道我们在想你吗?
本文图片

陈叙一先生
1992年4月25日 , 这是上译人永远不会忘却的日子 。 三十年前的这一天 , 一个带领一帮配音演员创造四十余年译制片辉煌的传奇老人——这位永远躲在“幕后的幕后”的掌门人陈叙一先生与世长辞 。
曾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又有在佐临大师的苦干剧团摸爬滚打历练的恩师陈老头 , 在他生前的最后那些日子 , 因喉部有疾 , 不得已把声带割除 , 自嘲“从此无声” , 但这位可敬的长者 , 依然来厂里初对间 , 着了迷地用手写帮着翻译做台本 , 此情此景 , 是老人留下的感人一幕 。 更难忘老人家弥留之际 , 眼已无力睁开 , 听觉也几近丧失 , 但左手指依然在下意识地动弹 , 那正是他在初对间里给译出的台词数口型……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三十年过去了 , 即便在平常的日子里 , 我们眼前也都会时不时地浮现陈老头兢兢业业投入工作的身影 。 这条清清白白、光明磊落的汉子 , 既不在乎名 , 也不在乎利 , 唯一在乎的就是从做本子这种创造性劳动中获得最大快乐和幸福 。 我们自豪于能成为他麾下的一名战士 , 我们能在工作中做拼命三郎 , 很大程度上亦是深受着他的影响和感召 。 今天且不说他业务上的非凡造诣 , 而着重讲一讲他的人品 , 恐怕对我们更有裨益 。
说来好笑 , 那个非常时期 , 从上影借调来的演员 , 对我们厂真是又爱又恨 。 爱的是可脱离牛羊棚 , 还可看外国影片 , 搞配音业务;恨的是 , 如同军营一般 , 八点一到 , 必须带着戏、带着嗓子进棚 , 红灯一亮就进入实录 , 而有些老兄是自由散漫惯了的 , 哪里受过这样的罪?不过他们很快就和我们一样习惯了 , 反觉得活得意气风发 。 再看我们的陈老头 , 当然是以身作则 , 如同铁人一般 , 每天起码提前半小时骑着“老坦克”进厂 , 随后就开始各部门的巡查 , 事必躬亲 。 须知 , 一天、两天不难 , 365天天天如此 , 你能做到吗?
童自荣|童自荣:老厂长,你知道我们在想你吗?
本文图片

加里森敢死队海报
而比起纪律的严格 , 更严格的则是对工作质量的要求 。 印象最深的就是“用功”二字 。 那接待大厅里“天天要下功夫”几个熠熠生辉的大字 , 时时刻刻在提醒、敦促着我们 。 我在译制厂三十年 , 从未得到过他的表扬 , 其他人也差不多 。 一句“就这样吧” , 勉强算是变相的表扬 , 因为他的理解、感悟、判断力可谓超人 , 我们的配音根本达不到满分 。 我算是“空前”用功的 , 属笨鸟先飞型 , 连跑龙套也用功 , 五年龙套 , 我就用功了五年 , 这并不夸张 。 他都看在眼里 , 恰是欣赏的 , 所以火候一到 , 马上就让我尝试配主要角色 , 连续不断地把机会给我 。 而陈老头自己又是带头下工夫 。 我们都亲见他没日没夜做本子 。 为了一个绝词 , 一句佳句 , 他绞尽脑汁 。 《加里森敢死队》中如何称呼领导 , 当场动不出脑筋 , 他把问题带回家去思考 。 第二天 , 他兴冲冲地宣布:“我有了 , 就叫头儿 。 ”那些经典影片 , 如《王子复仇记》《简爱》《音乐之声》等等 , 片中的精彩对白 , 都可说是老厂长用他天赋的生命换来的 。
说到此处 , 立马联想到发生在他身上的那出名的段子 , 这个小细节如非他女儿当玩笑讲 , 我们还难以想象——陈老头儿因为挖掘一个绝词而心不在焉 , 穿着一双袜子就伸到脚盆里去洗脚 , 而且不止一次 。 一个小小的肢体动作 , 反映的是怎样一份伟大的襟怀啊!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