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誉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家之一”的肖全 回望传说中的八十年代

作者:黎荔
作者:黎荔誉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家之一”的肖全 回望传说中的八十年代
文章图片
誉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家之一”的肖全 ,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间 , 用了十年时间 , 拍摄记录下共和国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富有理想主义和艺术激情的一代文化精英 。 何多苓、翟永明、北岛、舒婷、顾城、食指、芒克、崔健、王朔、姜文、窦唯……被肖全定格时 , 还都是嫩得掐出水的青葱模样 , 一副“我辈生逢其时、值此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豪情壮志 。 个人野心搅拌着时代的荷尔蒙 , 每个人脸上都是一定能指点天下的样子 。 他们定格成为这个国家一代人的故事和形象 。
早在拍摄这些人物的时候 , 肖全就想到过一件事 , “十年之后 , 我再来拍你!”肖全每次按完快门后 , 对着他镜头中的英雄 , 总是忍不住脱口一句 。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 , 肖全却没有如约再拍 。 他曾花过不少时间去做准备 , 最终还是没有勇气来做这件事 。 四十岁以后 , 每个人都得对自己的脸负责 , 做了什么都写在自己的脸上 , 如果说彼时那群人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 留下的是光荣的影像的话 , 当这一代人自然而骄傲地老去 , 岁月沉淀出来的难道不是充满灵魂的美吗?为什么肖全不敢再举起他的相机呢?
当代艺术家张晓刚曾和肖全在飞机上谈及“这一代” , 认为肖全应该再拍一次 , 然而 , 肖全因内心的某种脆弱 , 无法说服自己做这件事 。 “我拍的是一帮知识分子 , 被解释为对中国文化和民族独立思考力有推动的一帮人 。 他们随国家的成长而成长 , 记录了时代脉搏的快和慢 , 是会让人心跳加速的 。 从社会学意义上也蛮有意思 。 我不但想过复拍《我们这一代》 , 还想过拍上一代《他们那一代》、下一代《你们这一代》 。 但是……” 。 “我现在常想 , 因为有八十年代托着底 , 我们今天的沦亡都显得那么悲情和富有诗意 。 ”肖全借赵野在《肖全和三毛》中的这句话 , 解释自己的心甘情愿 , 甚至矛盾纠结 。
作者:黎荔誉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家之一”的肖全 回望传说中的八十年代
文章图片
他不想让镜头外的时间 , 伤害镜头内的时间 。 可是 , 今天就如此不堪吗?让执着于理想主义的肖全 , 心甘情愿守住 , 并久久停在二十多年前的“我们这一代” 。
学者刘再复曾说 , 从文化上讲 , 二十世纪最好的时期有两个:一个是五四时期 , 第二个就是八十年代 。 之所以好 , 大抵因为 , 它们都一定程度实现了个性的觉醒 。 八十年代是一个文艺激情全面解放 , 理想普遍上扬的黄金时代 。 新的文艺思潮涌现 , “我”的觉醒 , 先锋实验探索不断 , “没有一个群体在思想上自甘寂寞” 。 仅从文学角度看 , 流派蜂起、思潮纷争 , 群雄崛起 , 山头林立:伤痕文学 , 反思文学 , 改革文学 , 寻根问学 , 先锋小说 , 85新潮 , 王朔年 , 今天派 , 朦胧诗……引得评论家感叹:幸好有个八十年代文学出现 , 使得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大陆文学不至于那么平庸 。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诗歌的黄金年代 , 那时 , 大家都写诗都读诗 。 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在青年中的影响力 , 不亚于今天的周杰伦、鹿晗的一呼百应 。 今天即使茫茫人海这里或那里的诗人们还在坚持写诗 , 但他们的声音已不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传得那么远 , 不像八十年代那么受关注 。 当年 , 诗人堪比影视明星 , 那时候 , 诗歌是受人尊敬的艺术 , 随便在大街上丢一块石子 , 就可以砸到一个诗人 , 20年后即使下一场大雨 , 也不知能不能淋到一个诗人 。 不可避免地 , 诗歌的黄金年代永远停留在了上世纪八十年代 。 在上一个世纪的八十年代 , 中国也诞生了自己的摇滚乐 。 这种以批判、节奏和吼啸为鲜明特色的音乐形式 , 与八十年代的思潮结合在一起 , 很快瓦解了集体意识 , 迎来了个人主义的解放 。 颠覆在新长征路上的老炮儿崔健 , 也成了那个时代的符号 , 在国人心中 , 挽着绿色的裤管恶狠狠地站在舞台上、直愣愣地唱着《一无所有》的狂野崔健 , 就是八十年代思想活跃时期颠覆传统、创造个人价值的典范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