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面对婚姻,这届年轻人在忧虑什么?

婚姻是一件人生大事 , 年轻人的婚恋状态也被全社会关注 。 当代青年一方面推崇单身生活、审慎结婚 , 另一方面又追捧情感类节目、恋爱婚姻课程 。 事实上 , 青年情感需求其实一直没有缺场 , 只是当代青年情感需求的自主意识更加强烈、自我选择更加坚定、自由独立更加突出 。
当代青年是如何看待婚恋的?他们的情感需求面临哪些现实矛盾?如何调节?一起来看《人民论坛》的文章 。
来源 | 《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rmltwz)
转载请注明来源
青年情感需求的四重现实矛盾
每个时代都有着特定的社会环境塑造和牵引着人们思想观念 。 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媒体的发达 , 现代社会创造了许多信息通道向青年提前“放映”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及家庭困境 。 原本需要青年个体亲自去参与和体验的人生历程 , 常常被铺天盖地的各类信息事先预告 , 并突出了无尽烦恼的一面 。 比如:电视真人秀节目充斥个体描述私人情感生活的困顿纠结、恋爱过程的曲折失意、婆媳关系的剑拔弩张 , 以及影视作品对婚后育儿、成长教育等方面焦虑的集中渲染 。 这些信息让青年对婚姻的预期产生折扣 。 在某种程度上导致青年情感需求出现种种现实矛盾 。
延迟婚姻与渴望爱情的矛盾 。 根据国家民政部公布的数据 , 从全国范围来看 , 2018年结婚率仅为7.2‰ , 创下了之前十年来新低 。 初婚年龄推迟成为各地普遍现象 。 如安徽省民政厅发布的数据则显示 , 2021年安徽省初婚男女平均年龄均超30岁 。 在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 , 青年晚婚甚至不婚现象更为突出 。 这些现象一方面反映出青年婚姻与人生决策的变化 , 另一方面折射出青年婚姻观念与情感的巨大变迁 。 以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观念不再是约束当今青年的婚姻信条;体现父权制话语“男人30一枝花 , 女人30豆腐渣”的性别歧视受到女性崛起势力的不懈反击 , 正在退出舆论市场 。 年龄焦虑越来越让位于婚姻标准 , 青年不总是纠结年龄增长 , 而婚姻标准往往不能将就 。
从家庭地位预期的角度看 , 青年对于义务与责任平等的权利意识已经较为普遍 。 男女青年对于婚姻和组建家庭奉行宁缺毋滥原则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共识 。 特别是 , 随着女性青年文化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 , 在劳动力市场广泛就业 , 且经济收益显著提升 , 她们的独立自我和平等意识充分展现 , 更加坚持对于未来婚姻家庭生活的理想标准 。 从婚姻缔结及结果的角度看 , 女性青年及其家庭大幅提高缔结婚姻的住房等物质标准 , 冲击了一些男性青年的心理预期 , 导致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 使得他们回避甚至抗拒婚姻 。
浪漫意象与祛魅表达的矛盾 。 结婚之后在双方性格磨合、行为习惯、育儿养娃、教育内卷、婆媳关系、经济决策等方面牵制之下 , 青年发现婚前对婚后生活浪漫的想象会极速受到冲击 , 很快认识到婚姻原来没有那么理想化 。 不少男女青年容易观察到身边他人不幸的婚姻生活或听到对婚姻的种种抱怨 , 容易接纳和固化媒体以及影视文化产品中负面的涉婚信息 。 他们由此常常对婚姻进行祛魅表达 , 表现出极为纠结婚后各种家庭隐忧而丧失建立自己小家庭的信心;过度顾虑婚后各类日常琐事而否定婚姻的实际意义;过于担心婚后各种活动空间狭窄而损及个人自由 。
对于一些缺乏来自家庭支持的男性青年而言 , 在现实高额彩礼和家庭生活成本压力之下 , 他们无奈推迟甚至拒绝结婚及生育行为 。 此外 , 青年在职业领域的不确定性、流动性以及竞争性也都是直接的威胁因素 , 无法短期内提供足以稳固他们社会根基的物质条件 。 “谈钱”虽然伤感情 , 但相对缺钱且消费需求与冲动旺盛的“月光族”青年在经济窘境面前 , 精神上不得不同爱情婚姻保持距离 。 特别是 , 当青年发现自己的境遇并非个案、许多同辈都是如此的时候 , 集体意识的强化作用加剧了青年接受现状 , 并采用共同一致的社会叙事 , 来表达对于情感浪漫的本真向往和基于困境反讽的祛魅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