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富美”之风席卷非洲 不求美白要“美黑”

意识到美白之风的种种隐患,非洲一些社会团体开始抵制美白广告,提倡女性回归自然、健康的美肤之道 。
蔚然成风
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美白风气近年来大行其道,甚至衍生出一批相关的流行词汇,例如,用碳酸饮料颜色来形容美白后的肤色 。
“有人用过漂白产品后,有了一张”芬达脸“(Fanta face),但腿还是一双”可乐腿“(Cola legs),”阿布贾一家化妆品店的店员埃丝特说 。
她解释说,大多数女性消费者通常只用面部美白产品,导致面色变浅变黄,身上皮肤依然黝黑 。
埃丝特工作的这家化妆品店面积不大,但美白产品就占满至少3排货架 。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6月发布一份报告,列出非洲国家女性使用美白产品的比例 。其中最高的是尼日利亚,达77%,其次是多哥,59% 。塞内加尔则有27%的女性爱用美白产品 。
尼日利亚女性使用的美白产品种类繁多,既有售价几美元的面霜或香皂,也有数百美元的美容院项目 。一些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年轻女性需求更大,追求更昂贵的美白项目 。
在塞内加尔,尽管法律禁止商家销售美白面霜等产品,但现实需求使得法律形同虚设,各类美白产品在首都达喀尔的商店和市场随处可见 。
《经济学家》杂志报道说,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白观念已在非洲大陆的黑人女性中兴起,如今更是发展成为一项利润丰厚的产业 。
报道援引“全球产业分析研究公司”近期一份调查报告说,美白化妆品业的全球产值有望在2015年前达到100亿美元 。
审美偏差
在西非国家马里,美白产品的流行程度更显夸张 。调查显示,仅首都巴马科的市场上就有超过100种美白产品出售,超过半数马里女性使用美白产品 。不愿美白的妇女甚至会遭人排斥 。
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女性告诉英国广播公司(BBC),由于拒绝跟同伴一样使用美白产品,她在参加宗教仪式时只能站着,没椅子坐;出席婚礼时被拒绝合影 。
“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例如律师、作家、教师,或者在电视台工作的人,也美白,”医生阿里·金多说,“这已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 。如果连这些具备社会影响力的女性也美白,可以想见这个问题有多严重 。”
一些马里妇女说,之所以热衷美白,主要是受广告宣传和明星效应的影响,让她们以白为美 。
“各种传媒和电视广告在不停告诉我们,浅肤色的女性才是美女 。女人们开始相信这一点,”塞内加尔妇女艾莎·德梅说 。
尼日利亚的化妆品店员埃丝特说,如今非洲人也倾向于把肤色与财富、工作环境等联系起来 。“不少女性美白,想让别人认为她们不用整天在外奔波、风吹日晒,认为她们是优秀的成功女性 。”
健康代价
然而,医生警告说,美白可能付出惨痛代价 。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说,一些美白产品成分复杂,包括可抑制肌肤黑色素生成的对苯二酚、用于治疗严重皮炎的类固醇,以及有毒金属元素汞等 。长期使用这类美白产品可能损伤肾脏,导致皮肤出现皮疹、变色,或者留下疤痕 。过度使用甚至还会带来心理问题 。
马里医生金多说,劣质的美白产品中有害成分更多,但往往价格便宜,因此穷人最易深受其害 。
“这些产品不会让她们变得更漂亮,只会烧毁她们的面容,让人痛苦、难看,”他说 。
塞内加尔的德梅说,当地曾流行一款名为“全白”的美白面霜,号称15天即可改变肤色,每管售价不到2英镑(3美元),目标消费群体正是那些收入低、对产品危害没概念的农村女性 。
“当她们发现副作用,想要停止使用这款产品时,为时已晚,”德梅说,“皮肤状况恶化,像被灼烧过 。实际上,她们看起来更黑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