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被戳到,又没有完全被戳到

父母|被戳到,又没有完全被戳到
本文图片

文 /美亚
我的微博首页最近都在看《我的解放日志》 , 其中不乏只看欧美剧的刺儿头 , 我就好奇地去看了看 。
故事类型很简单 , 就是住在首尔近郊的三兄妹丧啊丧的故事 。
父母|被戳到,又没有完全被戳到
本文图片

大姐 , 快四十岁了没有结婚 , 现在的相亲对象都已经是离异带孩的了 , 于是她说 , 她要在剃光头和「冬天随便找个人恋爱」中二选一 。
父母|被戳到,又没有完全被戳到
本文图片

二哥 , 三十几岁了依然和父母兄妹住 , 每天通勤俩小时 , 谈恋爱都不方便 , 他想逃脱这种困局 , 却没有经济支点 。
父母|被戳到,又没有完全被戳到
本文图片

小妹 , 家里最乖的一个 , 她的问题大多是形而上的 , 就是「不合群」「被困住」「周围没有一个喜欢的人」 。
父母|被戳到,又没有完全被戳到
本文图片

这三个人完美涵盖了年轻人的痛点 , 我看剧的时候习惯性打开弹幕 , 看到了无数个「世另我」 。
比如大姐的回避型依恋 , 只要有人表白就暴跳如雷 , 喜欢的人一旦也喜欢自己 , 就正式出局了 。
比如二哥的自卑 , 有很好的女孩流露好感 , 因为自己与父母同住的近郊现状而退避三舍 。
比如小妹的社恐 , 她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 不参加任何群体活动 , 怯于与人撕破脸 , 被欺负了忍气吞声 。 但她内心静水流深 , 渴望无条件的「崇拜」 。
父母|被戳到,又没有完全被戳到
本文图片

追平之后依然没有觉得《我的解放日志》有多么戳我 , 就像当年被热捧的《伦敦生活》一样 。
【父母|被戳到,又没有完全被戳到】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 , 对自己身上某些「不和谐」「不爽利」的特质 , 需要找一些特别的注解 , 以此来进行心理投射 , 佐证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
可当人生纵深与带宽到了一定的阶段 , 就不会再有求共鸣的需求 。 因为接受自己了 , 也明白了「我」是独一无二的 , 但也没有多么绝世罕有 , 人类气质性格就如同《西部世界》里讲的 , 都是代码 , 所有的性格排列组合都已经存在 , 无需刻奇 。
比如二哥的自卑 , 会让我想到李荣浩的《年少有为》 , 当年也是让很多男士潸然泪下 , 聊以自慰 。 但在我们中年妇女看来 , 这不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吗?
跟你吃苦是一件事 , 愿不愿意跟你吃苦是另一回事 , 把两者混为一谈 , 是躲进了自以为是的躯壳里 , 把对方当成了毫无主见的木偶 , 被动等待审判 。 假以时日 , 又可以把对方封印成相见恨早的白月光 , 是成功男士自我感动的佐酒菜 。
你倒是问问她的意见啊!
比如小妹的社恐 , 年轻人最大的共鸣 。 其实所谓社恐 , 就是边界窄 。 首先是横向社交边界窄 , 找不到太多同类 , 才自我感觉格格不入 。 否则 , 社恐共同点里就没有「和熟人话唠」这一点了 。
其次是纵向边界窄 , 没有稳定生活之外的需求 。 内向型的人 , 因为交际的内耗 , 会选择和自己能力模型相似的人相处 , 但一旦有了更多需求 , 就会自动开发出社交功能 。
比如 , 当小妹喜欢隔壁的具先生 , 她也会生出单刀直入的勇猛;同理 , 当小妹有了野心 , 追求事业 , 成了公司的高管 , 她一定不再社恐 , 因为她可以得到社交带来的利益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