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圈六大惊人潜规则

【美容圈六大惊人潜规则】 2010年1月1号 , 国内化妆品必须“全成分标示”的时代即将来临 。也许你曾经因为“成分恐慌”而远离一些护肤品 , 也许你正在因为网络上疯传的“禁用化妆品名单”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你是通过什么标准来选择你的护肤品呢?是看中高级成分、广告宣传还是各种国际认证?每个行业都有它的灰色地带 , 我们带你浅探一下美容圈的“潜规则” , 看过之后 , 各位读者应该开始学会更关注保养品瓶子里的学问 , 用理性去消费 , 用感性来体验护肤品 , 这样你才能越精明越美丽 。

美容圈六大惊人潜规则

文章插图

如何看待“成分恐慌”
近期在网上疯狂流传着一份“触目惊心”的禁用名单 , 用go ogle 搜索“2009年国家质监局公布的禁用化妆品名单”会获得约111 , 000 条结果 。这让很多消费者慌了手脚 , 纷纷跟风 , 停止使用和购买名单上的产品 。不日 , 国家质监局特意辟谣 , 声称这是一则假新闻 , 望消费者能正确看待这次护肤品风波 。
大部分被质监局禁用的成分或是产品 , 其实只是因为中国和国外质检标准的不同所引起的 。国外品牌化妆品中使用的成分或是标识如果无法通过国内的卫检 , 有时就会被网络、个人变向视为是禁用的 , 容易产生这种“误解”的大概有这两种情况:
1、产品成分名称未在国内质监局注册应用 , 导致不能通过审核 。
2、成分浓度指标不同 , 在欧美等国家通过审核的成分会因为浓度偏高而被挡在门外 。
对于类似网络上热传的“禁用化妆品名单” 事件 , 我们绝不建议“ 宁可信其有” , 而是应该用理智的态度、科学的论证来看待这些“传闻” 。像某D 品牌收敛水中的间苯二酚成分按照中国国内质检标准是不合格的 , 但这成分是通过日本厚生省的质检的 , 只是因为国家之间的标准不同才导致出现问题 , 并不能代表其是不安全的 。
其实 , 通过日本厚生省和美国F DA 质检的成分都是很安全的 , 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再有网络流传的一些有害成分如酒精、激素等 , 其实要看怎么用才能被判定其作用的好坏 。像酒精就是很好的助渗剂 , 而植物性雌激素比如大豆异黄酮则是许多40+抗老产品中必备的成分等等 。
“全成分标示”时代的来临为我们分辨成分提供了最大的方便 , 在看到传闻时不妨多留意下各国、各地区的质检标准 , 切莫盲目跟风 , 让网络谣言左右你的正常判断 。
潜规则2
集团共享的奥秘
说到集团“共享” , 这在各行业内都普遍存在 。通常一个专利成分的开发 , 往往需要10 年之久 , 投注的时间、心血及金钱不容小觑 , 若仅只用于某单一系列 , 或单一品牌不免可惜 。集团内部各品牌之间如果能共享这些专利成分 , 就能大大优化成本 , 对消费者来说可以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产品 , 何尝不是一件双赢的好事 。
可能你会觉得平价品和贵价品既然成分一样 , 为什么要买更贵的呢?请注意 , 我们说到的成分共享是指1-2 种成分 , 而不是全部 。换个说法 , 比如某汽车品牌 , 旗下会有N 多条产品线 , 相同的一款发动机也许会应用在好几款车型上 。如果你可以舍弃真皮坐椅、GPS导航或者更多享受的装置 , 你的车价也会相应降低很多 , 但车子的动力可一点也不会弱 。相较之护肤品市场也是会如此 , 关键的核心专利成分在共享 , 但不同的辅助成分和使用感受 , 是导致产品线划分出高、中、低档次的关键 。如果你不在意产品的质地是不是柔软、香精油放了多少 , 大可放手选择一些低价产品 , 效果不一定差强人意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