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麻风流行病学分析

西藏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疆,1998年底全区总人口为250万,其中藏族占96.50% 。全区分辖6个地区和1个地级市、73个县、1个办事处 。麻风病在西藏流行已有1400多年,据西藏王臣记一书中记载:在藏王松赞干布以前就有“龙疫(藏语“鲁耐”)即麻风病之说 。

西藏麻风流行病学分析

文章插图
根据1965年以来发现、登记的麻风患者病历、麻风患者登记表、麻风调查卡、各年度麻风专用报表、综合统计表、有关年份累计患者普查登记表等至1998年底全区累计发现麻风患者3576例 。
(一)患者分布地域:3576例患者分布在全区6个地区和1个地级市,患病率最高的年份是1980年,达0.6‰ 。以地、市为单位计,7个地、市中,有2个地区属高流行区(患病率>1.0‰),2个地区属中流行区(患病率0.1‰~1.0‰),3个地、市属低流行区(患病率<0.1‰);其中昌都2186例(占61.13%)、林芝642例(占17.95%)、山南397例(占11.10%)、那曲186例(占5.20%)、日喀则79例(占2.21%)、拉萨85例(占2.38%)、阿里1例(占0.03%) 。西藏西北部严寒干燥,平均海拔高的地区患者少,而东南部平均海拔偏低的昌都、林芝两地区靠近四川、云南,气候温和湿润,患者占全区总数的79.08% 。
【西藏麻风流行病学分析】 全区73个县(市)一个办事处中,有58个县(市)(占79.5%)的345个乡(33.99%)发现过患者,经过30多年的积极防治,到1998年底,流行地区已减至18个县的44个乡 。
(二)性别、型别、年龄:3576例患者中男2084例,女1492例,男女之比为1.4∶1;多菌型2072例,少菌型1504例,多菌型比为57.94%,各年段新发病例型比呈动态变化,1975年段起渐次下降 。患者年龄最小的1岁(发现1例3个月的患儿),年龄最大的79岁,平均发病年龄29岁,发病年龄随年段逐渐向高龄组推移 。1965年段平均发病年龄偏高,与防治工作初期藏族群众对年龄概念模糊,以虚岁登记有关 。按不同发病年龄组分析表明:0~14岁占11.44%;15~29岁占46.17%;30~44岁占30.29%;45~59岁占10.15%;60~74岁占1.93%;75岁以上1例 。
(三)发病率:我区自1965年开展麻风病防治工作以来,对散发于社会人群中的患者,系通过线索调查、重点县乡的全民过滤性普查等逐渐被发现 。1970~1974年段平均发病率为8.75/10万,1975~1979年段后发病率继续稳步下降,1990~1994年段为3.7/10万,1995~1998年段为1.50/10万 。
(四)15岁以下儿童发病情况:15岁以下儿童累计发病366例,其中1965~1969年段、1970~1974年段、1975~1979年段儿童发病例数分别占同期发病总病例数的11.57%、13.65%、14.13%,以后年段逐渐平稳下降,至1995~1998年段占4.61% 。
(五)患病率:我区地广人稀,交通极为不便,70年代以前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调查,以收院治疗患者为主,从70年代末开始进行普查,麻风患者逐渐被发现 。患病率最高的是1980年为6/万,1980~1984年段平均患病率为5.7/万 。由于防治策略的改变,将住院隔离治疗改为以在家治疗为主,制定了乡村医生承包责任制,尤其是1987年以来实行了联合化疗(mdt),大批现症患者被治愈,近10年来患病率一直稳定下降,1990~1994年段为1.3/万,1995~1998年段为0.2/万 。
(六)畸残情况:我区新发现患者中ⅱ级畸残的比率持续在20%左右,1990~1994年段和1995~1998年段分别降至16.33%和14.39% 。
(七)mdt情况:1987年开始在全区推广mdt,至1998年底累计接受正规mdt治疗者1914例 。mdt覆盖率由1987年的7.65%上升到1995年的97.54%,以后每年都在100% 。规则治疗率保持在99%以上 。
二、讨论
我区麻风患者的男女之比为1.4∶1,表明我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但比我国麻风病患者的男女之比3∶1低[1] 。我区麻风发病年龄最高在15~29岁年龄组,占全区累计患者的46.17%,说明我区麻风病多在青少年中发病,这与国内其他省市报道的麻风病多在青壮年中发病有一定的差异,但平均发病年龄逐渐向高年龄组转移 。15岁以下儿童发病累计366例,以1975~1979年段发病比最高,占14.13%,以后逐渐下降,1990~1994年段儿童发病下降至7.58%,1995~1998年段为4.61%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