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乳头状瘤多发生于外耳道外段皮肤,系上皮层特别是基底细胞层增殖的结果 。在增殖的上皮层下,有薄的结缔组织,其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故触之易出血 。上皮角化过度、营养缺乏,可部分变黑而自行脱落 。发病率占外耳道良性肿瘤的第一位 。可发生恶变,故应警惕 。
【外耳道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有哪些】
文章插图
本病病因有二:(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外耳道炎的脓液、异物长期存留和经常挖耳等慢性刺激 。(2)病毒感染 。动物实验证明,挖耳可为病毒传染的媒介 。
早期多无症状,待肿瘤长大,症状开始明显,主要为耳内阻塞感,作痒,听力轻度障碍,及挖耳时易出血,有时挖出“血块”状物 。若继发感染,则耳部疼痛及流脓 。检查可见肿瘤多充塞外耳道外段,甚至可露出在外耳道口 。基底一般较广,大小数目不一,表面高低不平,如桑椹状 。无继发感染时,色棕而坚实;若继发感染,则充血、肿胀,有时因局部血循环障碍,肿瘤亦可变黑 。
肿瘤增殖力强、破坏力大者,可侵及中耳及乳突 。有的在耳廓的后下方形成瘘管 。若有继发感染,则瘘管内流脓流血,甚至可穿破外耳道底部,形成咽侧瘘管,另端开口于扁桃体上窝,此时可出现张口困难 。
本病的治疗,应彻底根除肿瘤组织 。一般用刮匙刮除,可深达骨膜,但勿伤及外耳道软骨膜 。如有继发感染,应先控制炎症,再行刮除 。刮除后根部用20%硝酸银或鸦胆子油涂抹,防其复发 。侵及中耳或有恶变者,皆需行乳突根治术且术后可配合放射疗法 。有耳周瘘管,宜切开,并尽可能挖除管内肿瘤,并涂以鸦胆子油 。对并发咽侧瘘管者,不仅要行手术,还须切除扁桃体,深藏的瘘管方可愈合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什么是真菌性外耳道炎
- 外耳道疖肿的主要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是什么
- 外耳道炎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是什么
- 外耳灼痒长小水疱甚至糜烂渗液怎么办
- 坏死性外耳道炎的不良后果是什么
- 坏死性外耳道炎的诊断和治疗应怎么进行
- 什么是传音性耳聋
- 怎样取出外耳道异物
- 每天5分钟去掉真假皱纹年轻5岁
- 补好的牙齿能用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