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50岁到60岁的中老年人,未来几年,他们的“出路”只有三点

朱元璋|50岁到60岁的中老年人,未来几年,他们的“出路”只有三点
本文图片

01
元代的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写道:
少年听雨歌楼上 , 红烛昏罗帐 。 壮年听雨客舟中 , 江阔云低 , 断雁叫西风 。 而今听雨僧庐下 , 鬓已星星也 。
年少之时 , 你我总喜欢站在高处 , 学着文人骚客指点江山 , 望着天边的小雨 , 雄心壮志不已 。
壮年之时 , 你我早已身处于暗流涌动的江湖当中 , 躺在小舟上听雨 , 别有一番风趣 。 再随着西风的飞雁 , 仿佛预示了未来的悲凉 。
晚年之时 , 你我早已栖身于房檐之下 , 两鬓花白 , 既没有以往的朝气 , 也没有以往的雄心壮志 , 只希望过点平平淡淡的小日子 。
但是 , 平平淡淡的小日子 , 看似特别简单 , 可做起来 , 那就特别困难了 。
人到中年 , 或者人到晚年 , 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 物质社会越是发展 , 生活的难度系数就越是增大 , 普通人基本上很难抵御生活的风险 。
对于未来 , 其实我们每个人 , 都要好好地想想自己的出路 。
朱元璋|50岁到60岁的中老年人,未来几年,他们的“出路”只有三点
本文图片

02
谈及“出路” , 就不禁想起朱升对朱元璋的建议:“高筑墙 , 广积粮 , 缓称王 。 ”
在朱元璋并未扫平天下的时候 , 他面临内外交迫的境况 , 那他要想安稳 , 就得“广积粮” 。 只要有了粮食 , 就能长时间地坚持下去 , 等待机会的到来 。
但是 , 要想“广积粮” , 前提就是要“高筑墙” 。 朱元璋需要建立能够抵御敌人进攻的城池 , 那他的粮食才能保存 , 士兵才能养精蓄锐 。
从正常的角度来看 , 当朱元璋拥有了这两个条件的时候 , 那他就有了称王称帝的底气了 , 可他为什么还是不能称王称帝呢?
李康说过一句话:“木秀于林 , 风必摧之 。 ”
一个人太高调了 , 做事太有野心 , 太有欲望了 , 没有收敛住自己的锋芒 , 相信他很容易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 被群而攻之 , 甚至还成为他人上位的垫脚石 。
从这三个方面来概括 , 其实说明了一个道理 , 人之低调沉稳的性格 , 搭配上充足的物质基础和防备条件 , 那他就能度过无数个寒冬 。 至少 , 不会活得太差 。
古人有如此智慧 , 今人也要有如此智慧 。 所谓“以史为镜 ,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 可以明得失 。 ”
对于未来几年 , 50岁到60岁的中老年人 , 他们的出路 , 只有这三点 。
朱元璋|50岁到60岁的中老年人,未来几年,他们的“出路”只有三点
本文图片

03
第一条出路:高筑墙——内外安稳 。
【朱元璋|50岁到60岁的中老年人,未来几年,他们的“出路”只有三点】外部环境越是复杂的时候 , 我们越不能内心慌乱 , 而是需要巩固好自己的大后方 。 唯有后方安稳 , 家庭矛盾减少 , 我们才能“有进有退” , 立于不败之地 。
对于中年人来说 , 最不幸的情况 , 莫过于家庭有矛盾了 , 外部环境也不太行 , 那内外一交迫 , 又有谁能应对这种情况呢?
无论你是想干事业也好 , 还是想保守点生活也罢 , 巩固好家庭的基础 , 减少家庭的纷争 , 不要有太多的矛盾 , 全家人一条心 , 那未来的不确定性 , 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有道是“缩进小楼成一统 , 管他冬夏与春秋 。 ”
如果外部发展不行 , 那我们就回家安安静静地过点小日子 。 如果有机会 , 那我们就及时抓住 。 当然 , 只要你的根基还在 , 那你自然就无忧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