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女生8个月调查265位乞行乞人群丐 详尽分析上海行乞人群

利用8个月中的课余时间,走访全市11个区的265位乞丐,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写成了48页图文并茂的调查报告 。在第22届青少年英特尔科技创新大赛上,这份报告获得了一等奖及其他五个专项奖,评审专家也是一致好评,认为是一份极具社会责任心的调查报告 。

高二女生8个月调查265位乞行乞人群丐 详尽分析上海行乞人群

文章插图
[缘起]陪老外乘地铁尴尬遇行乞
去年7月份,华师大二附中来了一群英国交流生,黄妍成为一名接待交流生的志愿者 。一天,黄妍带一位英国女生乘地铁去人民广场 。没想到,刚上车就有一个行乞的小男孩走过来 。小男孩
用双手紧拽着那位女生的裤脚,不住地摇晃,直到拿到钱才作罢 。女生嘀咕了一句,显然对小男孩近似无赖的乞讨行为大为反感,这让站在一旁的黄妍深感尴尬,不知该说什么话才好 。她不禁想起自己每日上学必定搭乘的轨道交通2号线,地铁上也总有一些乞丐的身影 。于是,“研究”一下乞丐这个弱势群体的想法萌发了 。
[调查]
地铁走访险遭“砸机”
去年8月份起,每个双休日,黄妍开始了她在地铁上的穿梭之路 。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5号线,几乎每一个站点都留下了黄妍考察的足迹 。从浦东、闸北、杨浦,一直到闵行,除了南汇、奉贤、金山、嘉定、崇明等郊县外,黄妍走遍了上海中心区域的11个区 。因为频繁的站点走访,让黄妍这个路盲对如今的上海轨道交通变得非常熟悉 。
不过让她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砸机”事件 。那是在1号线与2号线的换乘通道,一个身边带着小孩的男性乞讨者,看上去不过四十多岁的样子 。在看到相机之后,他大声地向她嚷道不许拍照,甚至吓走了一位准备给他钱的中年妇女 。眼见恐吓无果,那人企图冲上来砸掉她的相机 。黄妍说,那是她第一次被人威胁,吓得要死 。不过后来,这样的事情碰得多了也就不再害怕了,倒是锻炼出了她抓角度拍摄的技巧 。
零花钱换得对话“丐帮”
除了地铁沿线,诸如南京东路、福州路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也成为她的考察点 。一次,在福州路上海书城附近的一个角落,她巧遇了一伙正在“开会”的“丐帮” 。那是一个四男四女的团伙,男性乞讨者都是盲眼老人,身边各有一把二胡,四位中年妇女似乎是老人的监管人,在商定好当天的乞讨路线之后便散开了 。
为了了解这些人的故事,黄妍想也没想就跟上了两位看上去比较面善的乞丐 。“可没想到那些人口风很紧,无论怎么交流就是不肯说话 。”最后,黄妍掏出了零花钱,换得了一次宝贵的对话机会 。
采访乞丐忘记身边的妈妈
除了周末有目的的走访,无论是出外读书还是逛街,她都不忘观察身边的乞丐 。黄妍的母亲马爱萍至今还记得寒假中的一件事情 。那次她陪女儿到上海书城买书,没想到女儿看到书城门口的乞丐便跟了上去,又是采访又是拍照,似乎忘了身边还有母亲的存在 。
提起这段经历,黄妍说有时候出去逛街,碰到乞丐就立刻想到掏出手机拍上两张、上前聊两句 。寒假里,她在新东方读英语,每次下课第一件事情就是兜马路找乞丐 。“只有样本量够大,我的调查才更能贴近事实 。”
在完成了乞丐人群的走访后,黄妍又向712位市民展开关于乞丐影响的问卷调查,为她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她说,本来认为社会调查是很简单的事情,没想到做起来才知道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有危险 。
“黄妍报告”建议:
设立“无家可归的人基金会”
黄妍在报告中提到,2006年上海乞丐中男女比例与1994年有很大变化,与她查到的2005年北京和广州的统计数据也有很大不同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