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 看透自己的分量,让自己拥有一整条“河”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 看透自己的分量,让自己拥有一整条“河”
文章图片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 , 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 。 ”
的确 , 我们从小被教导如何应对外界 , 却很少被教导如何面对本心 , 了解自己 。
人之所以是高等动物 , 恰是因为人类拥有自知能力 , 能够对自己进行认识和改变 。
“认识你自己” , 被刻在古希腊神庙上 , “自知之明”被写进《道德经》里 , 东西方先贤不约而同地把“自知”作为启示后人的重要思想 , 可见看透自己的重要性 。
一个人 , 只有学会看透自己 , 才不会把路走窄 , 才能撑起属于自己的人生 。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 看透自己的分量,让自己拥有一整条“河”
文章图片
看透自己的长板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 看透自己的分量,让自己拥有一整条“河”】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效应”:
一只水桶能够装多少水 , 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 一只木桶想要盛满水 , 必须每一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没有破损 。
人们经常受到“木桶效应”的影响 , 花费过多精力 , 试图弥补短板 , 却忽略了自己的长板 , 反而错过了许多 。
真正理解木桶效应的人 , 不会一味弥补短板 , 而是发挥自己的优势 , 让别人将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闪光点上 。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 看透自己的分量,让自己拥有一整条“河”
文章图片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在上中学时 , 父母曾为他选择文学之路 , 但他的语言能力十分平庸 , 老师认为他不会在文学上有所成就 。
后来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 , 可瓦拉赫对艺术的理解力也很差 , 成绩总是倒数第一 。
但瓦拉赫的化学教师看到了他的一丝不苟 , 认为他具备做化学试验应有的品格 , 建议他学化学 。
这一次 , 瓦拉赫的智慧火花被点燃 , 成为公认的“高才生” , 并最终通过努力和创新 ,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
人的智能发展并不均衡 , 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将其充分发挥 , 扬长避短 , 反而更有可能有所作为 。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一个人要有所作为 , 只能靠发挥自己的优势 。 ”
究其本质 , 就是当你把长板无限延伸 , 并将木桶倾斜 , 木桶就会打破之前的容量 , 装更多的水 , 而加长长板 , 往往比补足短板更容易 。
有人说:中年人在职场上处于劣势 , 因为他们不如刚毕业的年轻人思维敏捷 , 精力充沛 。 但中年人却有着年轻人没有的稳重 , 阅尽千帆的远见 , 处理问题老练的手段 。
真正厉害的人 , 懂得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 使其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 并凭借优势 , 从人群中脱颖而出 。
木桶效应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 , 扬长避短 , 正视自己的短处 , 与其花尽力气补足短板 , 去装更多的水 , 不如加长加固自己的长板 , 把长板变成一座“桥” , 让自己拥有一整条“河” 。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 看透自己的分量,让自己拥有一整条“河”
文章图片
要知道 , 每个人都是一棵树 , 最终能触碰的高度 , 取决于树干上最长的那根树枝 , 而不是木桶上最短的那截木板 。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 看透自己的分量,让自己拥有一整条“河”
文章图片
看透自己的分量
董卿说过:“保护自己的最佳方式 , 就是从不高估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分量 , 能伤害你的从来不是别人的无情 , 而是你心存幻想的期待 。 ”
的确 , 明白自己的分量比磨炼本领更重要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