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死者身份辨认成难题 基因认亲迫在眉睫( 二 )


“dna样本的采集状况决定了dna检测的成功率 。美国‘9·11’时采集的1万份样本只有70%的成功率 。”邓亚军指出,为死难者建立庞大的dna数据库,以及今后寻亲者的dna检测与遇难者数据的比对,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
震灾中,我们对于遇难者的哀悼、对于生命的敬畏,更体现在人道救援的每一个细节——不让一个死难者“无名”,是对生命尊严最大的捍卫 。
眼下,除了官方建立的dna数据库,不少民间机构也在付出着努力 。《市场报》采访人员在“5·12汶川地震基因寻亲网”(www.512dna.cn)上,看到了这样的说明:“本着全面有效的协助有关部门做好遇难者亲属dna寻亲活动、节省政府宝贵的赈灾经费、提高dna寻亲活动的时效性与有效性等目标,成都新基因格与北京华大方瑞司法鉴定中心共同发起,并联合国内多家民间dna检测机构迅速建立了‘5·12汶川地震基因寻亲援助联盟’ 。决定以完全义务的方式为灾区遇难者亲属提供免费dna信息备份与鉴定,并将该信息整理建立寻亲人群的dna数据库,并贡献给相关政府部门用于‘5·12’地震遇难人员身份识别dna数据库进行比对,及时确立遇难者与其亲属的血缘关系 。对震区失散孤儿提供免费dna信息备份,为灾后亲属认领与社会认养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
该联盟以该网站结合全国各地的民间dna检测机构,对身处异地心系家乡的四川汶川地震受灾亲属群体提供远程的网络帮助 。除此之外,一些企业和个人也看到寻亲者的需要 。6月1日,某度假村董事长王树春就向媒体表示,他拟先期出资200万元筹建中国失踪儿童救寻基金会,帮助困难的家长和孩子建立dna数据库,以便双方寻亲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