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锁求学】
整个身体挂上钢索之后,10岁的余春用脚尖轻轻一点岩壁,滑轮滑出,钢索被绷成一条优美的弧线,轻轻震颤着发出低沉悦耳的嗡嗡声 。他毫不畏惧波涛汹涌的怒江——因为在传说中,他们的祖先会化身为虎,纵身一跃就跳过了怒江峡谷的顶端;或者化身为猿,在山林中自由的攀缘 。而这些勇敢快乐的傈僳孩子,依然会像先辈一样,被山鬼和水鬼护佑,沿着在怒江江面上的彩虹自由往来 。
文章插图
两岸相距一百余米,并无桥梁相连,只有两条钢索横越 。这18个8岁至11岁的孩子,在开学日的早晨,用一根尼龙绳和一个滑轮把自己系在钢索上,在嗡嗡的摩擦声中飞快的“溜”过 。他们身下,是沸水一样翻腾的江面 。接下来的每一个学习日,他们都要用同样的方法,往返于学校和村子之间 。
三公里外有一座木板吊桥,但学生们从不愿意从桥上过 。从学校对岸的布施村到吊桥桥头,只有蜿蜒于碧罗雪山近乎90度峭壁的山路,即使是自认为“虎和猿的后代”的傈僳族人,也要走上个把小时 。“等你走到桥上,那就迟到啦 。”10岁的三年级学生余春说 。
余春有着傈僳族典型的矮小身材和敏捷的身手 。他一边嘲笑着那座“浪费时间”的桥,一边把滑轮卡在钢索上 。用来固定身体的,是一条两头结在一起的尼龙绳,绳子绕成三股,从背后兜住身体,再从前面挂在滑轮上 。
整个身体挂上钢索之后,余春用脚尖轻轻一点岩壁,滑轮滑出,钢索被绷成一条优美的弧线,轻轻震颤着发出低沉悦耳的嗡嗡声 。余春的身体在视野中迅速变小,飞快的掠过江面,五六秒的时间,他就滑到了对岸 。
这个孩子很乐意在大伙儿面前表演 。他自豪的形容自己技巧,“就跟水鸟一样快” 。他的校长,38岁的语文、数学、自然兼品德老师普永恒,则开玩笑似的提醒他:“你去年也要阿爸带着过江呢 。”
余春最喜欢在每年下雪的那几天滑过溜索 。他会赶在清早第一个过江,急驰的滑轮把钢索上薄薄的积雪碾碎,发出细碎的吱嘎声 。“比走在雪地上好听,”余春形容 。至于下雨或者刮风,那和平时也差不多 。
普永恒并不反对自己的学生从钢索上溜过来上学 。面对南方周末采访人员有些惊恐的眼神,他解释说:怒江边的人,还在吃奶,就被大人缚在怀里,沿着钢索来回了 。
这就是怒江边傈僳族人的宿命 。在大峡谷的深处,傈僳村庄散落在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的重峦叠嶂之间,蜿蜒奔腾的怒江则把一个个村子阻隔 。山峰无一例外的陡峭如刀,从江面升起的水雾常常把村庄和峭壁一起遮蔽 。布腊村小校长普永恒会稍含得意的用诗句来形容族人的生活环境:“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 。他进一步用本族传说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傈僳人的祖先为山河阻隔,却从天上的彩虹得到启示,发明了溜索这一独特的交通方式 。“从老祖宗起就这样啦”!
但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和余春一样自信 。7岁的余小城是马吉乡中心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的家在学校江对面的恰曼嘎村里 。和同村的另外5个孩子一样,他也需要每天滑溜索上学 。但余小城显然还对这种江面上的高空作业心存畏惧 。大多数时候,阿妈会像他小时候一样,带着他溜过江面 。如果阿妈实在没空,这个任务就落在同村年龄最大的同学——11岁的余芬前身上 。
余芬前会帮助余小城挂好尼龙绳,还额外用一条绳子套住余小城的脖子,另一头挂在钢索上 。“万一他掉了,我就用这根绳子把他拉上来” 。五年级的余芬前,像大人一样镇定自若的解释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多种水果 帮你吃出健康
- 女性多食姜 做个温暖小女人
- 针对三种变黄原因 有效进行美白
- 海带和芹菜可排毒养颜
- 面色白里透红的方法
- 最宜吃最便宜的美容食物
- 小松鼠储备冬用核桃 游客实施窃取
- 水果不吃蔬菜并不能美容
- 广州发现13例登革热病例 红眼病例增多
- 居民家出现2米长大蛇 消防队员将其擒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