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来多健忘 , 唯不忘相思 。 林语堂真是一个可爱的老头 , 八十岁那年 , 他在《八十自述》中这样写道:“我从圣约翰回厦门时 , 总在我好友的家逗留 , 因为我热爱我好友的妹妹 。 ”
本文图片
这个妹妹名叫陈锦端 。 他十七八岁时对她心生热爱 , 相爱却未能在一起 , 直到八十岁犹难能忘怀 。 正应了白居易的那句诗 , “老来多健忘 , 唯不忘相思 。 ”
本文图片
有一次 , 陈锦端的嫂子去香港探望暮年久病缠身的他 , 当听说陈锦端还住在厦门时 , 他双手硬撑着轮椅的扶手要站起来 , 高兴地说:“你告诉她 , 我要去看她!”他的妻子廖翠凤 , 虽然素知他对陈锦端一往深情 , 但也忍不住说:“语堂!你不能走路 , 怎么还想去厦门?”想想也是 , 他颓然坐在轮椅上 , 喟然长叹 。
本文图片
陈锦端若是知晓这些事 , 她心有何想?遇见陈锦端前 , 林语堂喜欢一个叫赖柏英的女孩 。 赖柏英和林语堂在同一个村子出生成长 , 青梅竹马 , 两小无猜 , 一起去河里捉鲦鱼捉螯虾 。
本文图片
他记得很清楚 , 赖柏英有个了不得的本事 , 她能蹲在小溪里等着蝴蝶落在她头发上 , 然后轻轻地走开 , 居然不会把蝴蝶惊走 。 她还喜欢在落雨后的清晨 , 去看稻田里的水有多深 。 她笑起来的时候 , 像清澈的湖水 。 是否每个男人的生命中 , 都有那样一起成长的女孩 , 许下许多美好诺言 。 他说娶她为妻 , 她说非他不嫁 。 林语堂爱赖柏英 , 赖柏英也爱林语堂 。 只是后来 , 一个远走他乡求学 , 他急于追求新知识、见识新天地;她留在故乡 , 照顾她双目失明的祖父 , 最后嫁了本地的一位商人 。
本文图片
1912年 , 林语堂去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 。 这个少年很优秀 , 在大学二年级时曾接连三次 , 走上礼堂的讲台去领三种奖章 。 这件事曾在圣约翰大学和圣玛丽女校传为美谈 。 然而 , 于林语堂来说 , 最好的事是在这儿认识了陈锦端 , 两人陷入热恋 。 陈锦端是林语堂同学的妹妹 , 用他的话说 , 她生得奇美无比 。 才子钟情佳人 , 佳人爱慕才子 。 一切就像小说一样 , 相爱的男女到了谈婚论嫁之时 , 女方家长站出来 , 棒打鸳鸯 。
本文图片
陈锦端出身名门 , 她的父亲是归侨名医陈天恩 , 而林语堂不过是教会牧师的儿子 。 虽年少多才那又如何 , 门不当户不对 , 陈父看不上他 。 他爱她 , 她也爱他 , 但他们中间横亘着一条河 。 他和她 , 隔河相望 , 无桥可渡 , 绝无成亲机会 。 陈父不给这对恋人渡河之桥 , 但他愿意为林语堂搭另一座桥 。 陈父对林语堂说 , 隔壁廖家的二小姐贤惠又漂亮 , 如果愿意 , 他可做媒 。
本文图片
想想多酸楚 , 他心中挚爱着陈家姑娘 , 却要和陈家隔壁的廖家姑娘有媒妁之约 。 许多年后 , 谈及此事 , 他不无感慨:在那个时代 , 男女的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的 。 最终他下定决心娶廖翠凤 , 或许是因为 , 廖母和女儿说:“语堂是牧师的儿子 , 家里没有钱 。 ”廖母也不看好这门亲事 。 但是 , 廖翠凤很干脆很坚定地回答:“穷有什么关系?”于是 , 他们定下婚事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无论何时,最好不要轻易向别人透露这两件私事,多半会招致麻烦
- 这个世界上的确存在着爱情 男人说了爱你,却没有问过你这些问题,多半不是真爱
- 爱过 爱过,才知情重醉过,才知酒浓失去过,才知珍惜有多重要
- 只要是不好的事 只有在多变的生活里,将爱承托起来,才能走到爱的尽头
- 爱你的人 女人为了你,能甘愿吃多少亏?
-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为什么大龄未婚的女人越来越多?
- 01时也 有多少夫妻,一起翻过了崇山峻岭,却无法过崇山峻岭
- 喜欢一个人 男人喜欢一个女人的时候,不只是多愁善感
- 对于很多人来说 爱情最后的归宿,是婚姻
- 爱情|女人这一生真正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