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军人父亲对孩子的期盼:我更懂你,你也更懂我

懂 你
■易境均
给官兵上家庭婚恋观教育课时 , 我常对大家说 , 亲人和爱人虽然相距甚远 , 但只要彼此怀抱着足够的爱意 , 就可以挺过那些不遂人愿的现实 。
这不是我凭空捏造出来的道理 , 而是我在与老赵和来仔的相处中得出的人生体会 。 老赵是我的妻子 , 我们异地恋9年后结婚 。 来仔是我和老赵的儿子 , 名叫易来 。
来仔出生前 , 我前去执行任务 。 我自知无法回家迎接他的到来 , 只好凭着对那美好时刻的憧憬写了一篇小说 , 描述想象中来仔会经历的人生 , 算作未来可赠予他的一份礼物 。
我休假回家的时候 , 恰好是来仔出生的第六个月 。 我和老赵为他举办了一场“半岁纪念”晚会 , 用这种独特的方式 , 向他表明父母不为距离而哀苦的态度 。
在多年异地相恋的经历中 , 我和老赵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 并练就了为生活创造仪式感、增添爱意的能力 。 在我们这个注定要和距离长期较量的家庭里 , 有必要让来仔早点感受并继承这份温柔而坚定的力量 。
但这份能够慰藉我的道理 , 却未必适用于每个人 。 有一天 , 炊事班长腌了一只猪腿和一只鸡 , 悬挂在炊事班帐篷的边缘 , 随凛冽的寒风摇曳 。 他说 , 等过年的时候要请大家吃腊肉腊鸡 。 言毕 , 帮厨的小战士黯然啜泣了起来 。 我一时竟不知如何安慰这颗想家的心 。 当时是单位首次在高原冬季驻训 , 大风、低温、缺氧、干燥、封闭……大家的身心已几近忍耐极限 。 春节的临近 , 更使所有情感激荡得更为强烈 。
我意识到 , 自己还从未与来仔及老赵一起过年 。 但我的心情还未完全陷入悲伤 。 那些天 , 在书本里读到一个说法 , 说是高原与平原相比 , 时间的流逝可能会慢些 。 细细琢磨一番 , 在这里待得长些、久些 , 或许会稍稍缩短我未来与来仔的代沟 。
合书后 , 我莫名欣慰 。
所谓“多年父子成兄弟” , 意思是说在足够长的时间里打磨刷洗 , 父子关系就可能挣脱传统的相处模式 , 更多是落落大方的关照与情义 。 我和来仔做了两年多父子 , 但总是相隔数千公里 。 聚少离多 , 竟让我越发感到和来仔的父子关系 , 从不间断的想象和吉光片羽的记忆中 , 酿成了一条轻灵梦幻的纽带 , 如一对潇洒恣意的兄弟 。
在没有信号的地方执行任务 , 总会有战友问我:“想不想儿子?”想是想的 。 不过 , 我忙工作 , 他忙长大 , 各忙各的 , 好像也没必要相互挂怀 。 老赵总担心我和来仔久不相处 , 会渐渐疏远 。 这便显出做了母亲后 , 老赵少了些少女的洒脱 , 多了点对生活温润的思虑 。 可“兄弟”之间 , 向来是不必过分计较的 。 你听相隔数月拨通的电话里他欢脱的问候 , 便知道分别再久 , 也无碍我们再见面时热烈相拥 。
其实 , 许多军人与孩子间都会萌生巧妙的牵连 。 听一位同事讲过 , 他当排长的时候 , 曾有段时间心志消退 , 浑浑度日 。 领导找他谈话 , 先问他有孩子没 , 他说有的 , 刚出生不久 。 领导说:“孩子都崇拜英雄 , 但你把军人当到现在这个程度 , 还不够被孩子当成英雄 。 ”同事默然 , 继而奋发 。
我深有触动 。 这寄托于军旅生涯的“英雄梦想” , 究竟是孩子的 , 还是他的?或许是他们共有的 。
给来仔打电话 , 他奶声奶气地喊声“爸爸” , 我就应一声干脆的“到!”这是在不经意间教他些礼节礼貌 , 略尽父亲的职责 。 视频里 , 他学会了简单的道别 , 胡乱挥舞着双臂 。 我便郑重举起右手敬礼 , 想给他熏陶点无声的素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