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人格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未来敢于享受的幸福( 二 )


一旦这份渴望落空 , 男孩就容易陷入“我是不是哪里又做错了”的怀疑 , 逐渐失去直面各种挑战的勇气 。
豆瓣上曾有个话题:
有哪些伤你至今而父母早已忘了的“小事”?
网友@希文分享自己5岁时的一段经历 。
他和父母回乡拜年 , 妈妈抱着他跟亲戚聊天 。
他抬头望向夜空 , 发现组成狮子座的那几颗星星——这是他第一次亲眼看到星座 。
他兴奋地告诉母亲 , 自己发现了狮子座 。
看到母亲没有反应 , 希文以为她没有听到 , 于是使劲摇她的袖子 , 重复述说自己的发现 。
突然母亲不耐烦地对他吼道:
“事情说一遍就够了 , 你说得不累 , 我听得都累!”
他后来意识到 , 每次自己认为新奇的发现 , 在母亲眼里都不值一提 。
母亲从不分享他的兴奋 , 只是觉得吵闹 。
长大后 , 希文很害怕在别人面前发言 。
偶尔与人交流 , 如果对方没有立刻回应 , 他就会很紧张 , 担心是自己说错了话 。
渐渐的 , 他索性回避各种关系 , 选择在一个人的世界里 , 安放自己敏感的情绪 。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人格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未来敢于享受的幸福
文章图片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 , 每个人在小时候 , 都渴望被大人看见 。
而孩子的成长 , 本质上就是用他们被鼓励留下来的那部分视角 , 去观察描绘世界的过程 。
被母亲温柔鼓舞 , 留下自尊和自信的男孩 , 才能在今后任何关系中 , 拥有正视自我的勇气 。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人格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未来敢于享受的幸福
文章图片
看过梁启超9个子女的履历 。
满门才俊的背后 , 离不开父亲的教诲 , 也离不开母亲的养育 。
梁启超一生中 , 写给子女的家书有四百余封 , 超一百万字 。
他用自己的博学 , 在字里行间引导孩子探讨世界的瑰奇 。
而对于4个女儿 , 他更是注重独立人格的培养 。
梁启超曾建议次女梁思庄主修生物学 , 遭到拒绝后他没有生气 , 反而写信鼓励:
“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 , 你应自己体察做主 。 ”
相比丈夫 , 李蕙仙没有贯穿中西的学识 , 却从未在与儿女的相处中缺位 。
儿子们贪玩不学习 , 她将他们揽在怀中 , 笑着问他们:
“成龙上天 , 成蛇钻草 , 你看哪样好?
看你爹那么有学问 , 还不停地读书 。 ”
看到孩子对英语没有兴趣 , 李蕙仙让他们教自己英语 。
每当她用粤语口音 , 念出一个英语单词 , 孩子们都会备受鼓舞 , 一门心思重新投入学习 。
在和父母的相处中 , 梁家子女修炼出平等包容的胸怀 , 坚韧从容的心性 。
他们捱过战火纷飞的时光 , 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 , 一个个活出自己渴望的模样 。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人格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未来敢于享受的幸福
文章图片
作家马伯庸曾说:
好的家庭环境 , 好比一件上好的古董 , 随时光流转 , 会有一种气息悄然沉淀 , 逐渐成为家族成员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
世上没有满分的父母 , 也没有完美的儿女 , 却有幸福的家庭 , 美好的亲子关系 。
好的父母 , 也许批评孩子的行为 , 却不否定孩子的性格 , 时刻维护他们的自尊 。
好的家庭 , 也许无法提供孩子想要的一切 , 却从不否定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哪怕家境一般 , 被好好爱过的孩子内心丰满富足 , 面对起伏不定的人生 , 既有将就过的韧劲 , 也有讲究过的勇气 。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人格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未来敢于享受的幸福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