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舒婷:从灯泡厂女工到国宝级诗人,她对教授丈夫“约法三章”( 三 )


对方的话对舒婷触动很大 , 当晚她回家创作了日后震惊诗坛的名篇《致橡树》: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第二天 , 舒婷将这首诗交给蔡其矫 。 对方看后连连称赞 , 给予高度评价 。
蔡其矫回北京后 , 让著名诗人艾青评阅这首诗 , 他也非常喜欢 。 当时北岛还是北京建筑公司的一名混凝土工人 , 他也被《致橡树》打动了 。
北岛将这首诗投送到《诗刊》杂志社 , 结果《致橡树》发表在《诗刊》1979年第4期上 。
舒婷|舒婷:从灯泡厂女工到国宝级诗人,她对教授丈夫“约法三章”
本文图片

那是一个崇尚诗歌的年代 , 无数年轻人都以读诗、写诗为荣 。
有些人即便没有写诗的才华 , 也要穿上风衣 , 故作深沉忧郁 , 装扮出诗人的气质 。
《致橡树》一经发表 , 在全国引发轰动 。 很多恋爱中的青年男女 , 就是用这首诗向对方成功表白 。
舒婷更是成为诗坛一颗耀眼的新星 , 她每天都能接到大量诗友来信 , 有的向她请教写诗技巧 , 有的请她点评作品 , 更有甚者说遭遇爱情挫折 , 要请舒婷给自己介绍一株“橡树” 。
《诗刊》杂志的编辑主动向舒婷约稿 , 此前她创作的《祖国啊 , 我亲爱的祖国》《海滨晨曲》等诗作也被陆续刊发 。
鉴于舒婷的出众才华及诗坛的影响力 , 1980年 , 她被调入福建省文联工作 , 由一名灯泡厂女工 , 成长为专业作家 。
04
舒婷|舒婷:从灯泡厂女工到国宝级诗人,她对教授丈夫“约法三章”
本文图片

舒婷与陈仲义
1981年 , 29岁的舒婷结婚了 , 丈夫名叫陈仲义 。 他比舒婷大4岁 , 1948年出生于厦门 。 陈仲义也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 , 他当过农民 , 做过3年民办教师 , 还当了10年的工人 。
后来经过刻苦努力 , 陈仲义成为厦门一所大学的中文系讲师 。
陈仲义身材高大 , 性格温和 , 在厦门文学圈聚会上与舒婷相识 。 陈仲义成熟稳重 , 发言不多 , 但颇具文学才华 , 关键时刻说几句个人见解 , 一帮人都点头称赞 。
热心人见舒婷与陈仲义都是单身 , 便有意将他们撮合到一起 。 因都是厦门老乡 , 加之同样痴迷文学 , 几番接触 , 舒婷与陈仲义相爱了 。
尽管心里早有了对方 , 当陈仲义求婚时 , 舒婷还是要拿捏他一番 。
舒婷|舒婷:从灯泡厂女工到国宝级诗人,她对教授丈夫“约法三章”
本文图片

舒婷
为了婚后幸福 , 不影响文学创作 , 舒婷略作思索后 , 她对陈仲义“约法三章”:一婚后小两口单独过;二在家不干家务活;三自己要有交友的自由 。
在真爱面前 , 再多的条条框框都不会成为障碍 。
婚礼当天 , 陈仲义走路4分钟就到了舒婷家 。 按照当地风俗 , 舒婷的父亲做了4个荷包蛋 , 陈仲义吃了两个 , 舒婷吃了两个 , 随后全家送舒婷出门 。
他们没有婚车 , 没有车队 , 舒婷的父亲准备了4辆手推板车 , 将被褥、洗漱用品、书籍诗稿一一装上车 。 最贵重的陪嫁是舒婷父亲精心培育的20多盆名贵玫瑰花 。
婚后第二年 , 舒婷诞下了儿子陈思 。 30岁做妈妈 , 舒婷沉浸在幸福激动中 。
有意思的是 , 婚前舒婷对丈夫的“约法三章”一条都没实现 。 公公婆婆上了年纪 , 需要人照料 , 舒婷善良孝顺 , 三天两头往公婆家跑 , 她帮老人收拾家务 , 给他们送时令水果蔬菜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