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从小镇牙医到著名作家,再婚妻子让他名震文坛( 四 )


晚上他激情澎湃 , 一个人从双榆树步行20公里 , 回到朝阳区十里堡的住处 。
在那一刻 , 余华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舞台应该在北京 , 在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
|余华:从小镇牙医到著名作家,再婚妻子让他名震文坛
本文图片

余华
回到海盐老家后 , 余华想说服潘银春与自己一起闯荡北京 。 然而对方只想偏安一隅 , 享受小县城的宁静与安逸 。
因意见无法达成一致 , 1991年8月 , 余华与潘银春平静地办理了离婚手续 。
1992年 , 余华在北京与陈虹组建了家庭 。 婚后 , 他跟随陈虹住进空政文工团的家属楼 。
婚后 , 余华着手创作小说《活着》 。 最开始他用第三人称写 , 写到1万多字的时候 , 实在写不下去了 。
妻子看后给他支招:要是瓶颈无法突破 , 不妨以第一人称来写 , 这样读者代入感更强 。
经过反复考虑 , 余华觉得妻子的话有道理 。 于是他推倒重来 , 以第一人称创作《活着》 。
【|余华:从小镇牙医到著名作家,再婚妻子让他名震文坛】这部作品最先刊发在《收获》杂志上 , 读者纷纷给杂志社和余华写信、打电话 , 称赞《活着》写得好 。
|余华:从小镇牙医到著名作家,再婚妻子让他名震文坛
本文图片

《活着》第一版仅印3000册 , 随后洛阳纸贵
不久 ,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活着》单行本 , 一时间洛阳纸贵 。 一部《活着》 , 让余华名满文坛 。
后来 , 这部作品入选 “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
余华对妻子说:感谢你关键时刻的点化 , 没有你 , 这部作品就不会诞生 。 陈虹笑着说:那你要一辈子对我好!余华将妻子搂在怀中 。
05
1993年 , 陈虹在北京诞下可爱的儿子 , 夫妇俩给儿子取名余海果 。
陈虹的工作弹性比较大 , 除了上班 , 她料理家务 , 照顾儿子 , 积极为丈夫营造宽松的创作空间 。
此后几年间 , 余华再次迎来创作高峰 , 他先后写出了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我没有自己的名字》《黄昏里的男孩》及随笔集《我能否相信自己》《内心之死》 , 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文坛地位 。
|余华:从小镇牙医到著名作家,再婚妻子让他名震文坛
本文图片

余海果与妈妈
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时 , 就读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 对父亲更加崇拜 。 能成为儿子的偶像 , 余华倍感欣慰 。
曾经有一段时间 , 余华觉得自己的根在浙江 , 所有灵感都与家乡有关 , 他想将家搬到杭州 。
余华与妻子商量此事 , 陈虹表示尊重丈夫的选择 。 她觉得丈夫在哪里 , 爱就在哪里 , 家就该在哪里 。
陈虹与丈夫将家中的书归类打包 , 为搬家杭州做前期准备 。
然而经过缜密思索 , 余华觉得那样不妥 , 杭州毕竟与北京不同 , 自己一旦过去定居 , 因离家乡太近 , 势必会受到方方面面的打扰 。 要是周围的人过分重视 , 反而会影响自己创作 。
而北京是国际化大都市 , 包容性很强 , 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 , 在这里搞创作绝不存在上述弊端 。 随即他取消了搬家计划 , 妻子没有怪他 , 笑着说他是个善变的男人 。
|余华:从小镇牙医到著名作家,再婚妻子让他名震文坛
本文图片

余华全家福
要想感动作者 , 先要感动自己 , 余华创作小说写到悲情处 , 常常泪湿眼眶 。 为验证作品的实际效果 , 余华经常请陈虹作自己的第一读者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