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余华
不久 , 余华如愿进入县文化馆工作 。 他在武原镇卫生院工作5年 , 累计拔牙1万余颗 , 这成了他生命里永久的历史 。
进入文化馆 , 余华与爱情撞了个满怀 。 女孩名叫潘银春 , 在文化馆从事文秘工作 。 她容貌端庄 , 是个爱笑的姑娘 , 当时追求她的人很多 。
余华并不介意 , 主动追求潘银春 。 年轻时的余华虽然算不上高大挺拔 , 但人很清秀 , 文笔很好 , 是公认的才子 。 潘银春对他也有感觉 。
那时的天很蓝 , 余华用单车载着潘银春 , 去当地的南北湖数水面上的白鸥;他还带潘银春去自己工作的武原镇 , 在古典园林绮园的亭子中一起避雨 。
他们一起朗诵普希金的爱情诗 , 一起唱清新明快的校园民谣 , 两人爱得很投入 。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 一切都是幸福该有的模样 。 1985年 , 余华与潘银春顺利走进婚姻 。
本文图片
余华与作家桑格格
然而短暂的甜蜜与幸福过后 , 余华与潘银春开始出现矛盾 。 潘银春是个十分简单的人 , 她觉得夫妻俩在县城都有稳定体面的工作 , 将来一起孕育可爱宝宝 , 这就是幸福生活的蓝本 。
然而余华上次去北京后 , 眼界开阔了 , 他看到了更广阔的舞台 , 他的梦想在远方 。 余华与妻子互不妥协 , 矛盾渐生 。
1986年 , 余华应《人民文学》杂志的邀请 , 赴北京开笔会 。 当时他住在西直门外的上园饭店 , 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的文学大家李陀 。
李陀1939年生人 , 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作家 。 李陀创作的《沙鸥》《李四光》等被拍成了电影 , 广受好评 。
余华拿出自己的新作《十八岁出门远行》 , 请李陀点评 。 对方看过后给出的评价是:你已走到了中国文学的前列 。
04
本文图片
左起:刘震云、莫言、余华、王宁、万琦 , 前排坐轮椅者为史铁生 。(此照片由辽宁籍作家马原 , 摄于本溪水洞 。 )
回到海盐县后 , 余华兴奋地向潘银春说起这些 , 她竟表现得很平淡 。 因人生目标不同 , 价值观有差异 , 两人的婚姻并不和谐 。
余华擅长运用灰色幽默 , 用冷峻的语言让人泪中带笑 。 他还善于从音乐中汲取营养 , 小说语言具有韵律与节奏 , 韵味十足 , 朗朗上口 。
此后余华又创作了《四月三日事件》《西北风呼啸的中午》《一九八六》等作品 , 在文坛上确立了先锋小说的地位 。
1987年 , 余华参加了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创作研究生班学习 。 在这里 , 他与莫言、刘震云等人成了同班同学 。
除了他们 , 班上还有一位名叫陈虹的美女 , 她是空政文工团的一名诗人 , 长得非常漂亮 。 创作研究生班本来就男多女少 , 陈虹显得更加抢眼 。
本文图片
余华与陈虹(左一)
一帮人在一起聊文学谈人生 , 常常聚会到深夜 。 余华欣赏陈虹的才情和美丽 , 陈虹对他的文学理论 , 诗意的小说语言更是欣赏有加 。
男作家的生活大多比较马虎 , 陈虹隔三差五就去余华的住处 , 帮他收拾房子 , 做一顿美食改善生活 。 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们是一对小情侣 。
余华知道自己有家室 , 海盐老家还有妻子潘银春 , 他与陈虹不敢越雷池半步 。
一次 , 余华在海淀区双榆树的朋友家 , 看了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执导的影片《野草莓》 , 他感受到强烈的艺术冲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01卷首语人到中年 在生活中,学会富养自己,从精神上满足自己
- 燕子飞离的春天 你是一阵从春天四月过来的清风,从此往事如烟,你是依旧
- 六月未央 六月未央,一切刚刚开始我细数时光,从光阴这端到彼岸
- 季羡林曾说:“时间从来不语 时间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不言,却留下了最真的人
- 01在《人世间》中 温暖和爱,最不能假装,一个女人的温柔和人品从细节中一窥便知
- 莫言说:“人生在世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
- 一个人升职加薪前的4个征兆 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说得越多,错越多
- 每个人都有低谷期 低谷期只是你最无助的时候,做到这几点,你就会从中释然
-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人无论走到何处都是一样的 一个人有没有教养,从他说话的水平就能看出来
- 01《老人与海》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个人的机会,从来都不是天降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