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什么是健康的自恋?】
本文图片
据说有些女孩子找对象的信条是:找一个自己不爱但爱自己的人 , 这样如果将来分手 , 自己就不会太受伤 。
开始是传闻 , 之后在临床咨询中听到有些来访者也这样说 , 那就表明至少有一部分人是这样做的 。 一个人以怎样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情感本是私事 , 旁人无从插嘴 , 但如果这个问题在咨询中提出来 , 也就是说当事人为此感到困扰 , 那就可以讨论 , 弄清其中原委至少可以为这样做的人了解自己提供一个参考 。
除开母子、母女关系之外 , 爱情是所有人际关系中最亲密的情感 , 在爱情关系中自己不付出 , 只希望别人爱自己 , 这实际上表达了一种内心的恐惧 , 害怕付出感情后一旦分手 , 自己受到无法弥补的伤害 。 持这种看法的人往往有一个潜在的心态 , 那就是一旦自己付出感情 , 就要求对方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 对方稍有违背就会觉得一切都失去控制 , 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 如果自己不付出感情当然就可以免于可能的痛苦 。
但问题在于 , 如果一方不真正投入 , 那么爱情从一开始就如同一株干涸的花朵 , 没有了生命力 。 不论在爱情中还是在其他人际关系中 , 付出和给予都是相互的 , 而人各不同 , 对方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不可能完全符合自己的意愿 , 发生冲突时会让人感到挫折 。 一般人讲换位思考 , 就是说在遇到挫折时需要有相应的承受能力 , 换个角度替对方想想 , 达成相互的理解 。
但对有些人来说 , 经常是一点挫折就让他们的整个情感世界崩溃 , 他们以自己的标准来看待现实世界 , 觉得一切都变得不可信任 , 毫无意义 。 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自恋 。
自恋这个词源自于西方 , 英文的音译为那耳喀索斯 , 意为水仙花 , 其实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美少年的名字 。 据古罗马作家奥维德的记载 , 那耳喀索斯因为美貌而为很多仙女爱恋 , 但他拒绝了所有仙女的追求 , 他只爱自己 , 整天对着一潭湖水中映出的自己的影子自怜自爱 , 不能自拔 , 最终憔悴而死 , 化做一枝水仙花 。 狄更斯在《董贝父子》的开篇这样描绘董贝先生的心态:
地球是造来让董贝父子公司在上面做生意的 , 太阳和月亮是造来给他们光亮的 。 江河大海是造来供他们的船在上面航行的;彩虹是用来给他们预报好天气的;风是为了帮助或者反对他们的企业而吹的;星辰沿着轨道运转 , 是为了使以他们为中心的体系永远不受侵犯 。 普通的缩略语在他眼中有了新的意义 , 只是与他们有关 。 A.D.与公元无关 , 只代表董贝父子纪元 。
最初人们只是用自恋来描述一个人把关注的焦点完全放在自己身上的情形 , 后来这种心态被视为一种心理障碍 , 于是自恋就成了精神病学中的一个诊断名词 , 称为自恋型人格障碍 。 通常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表现为盲目的自我夸耀、不能理解他人、不断地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赞赏和崇拜 。
自恋作为一种人格特质不仅出现于西方神话中 , 中国也有类似的传说 , 那是被看作凄婉的爱情故事的自恋心态的写照 。 据说早先在湘西一带 , 有一些年方十六、七岁的少女 , 某一天与家人一道外出 , 回来的路上经过一个山洞 , 回到家后从此就神情恍惚 , 茶不思 , 饭不想 , 本来勤快能干的一个女孩变得懒懒散散 , 每天起床后只是精心打扮自己 , 然后就独坐一隅 , 两眼望着某个地方出神 , 身体日渐消瘦 。 碰到这样的情形 , 周围的人就认为这个女孩是落洞了 , 也就是说女孩被她回来时经过的那个山洞的洞神选中做了未婚妻 , 她被摄去魂魄 , 等待着嫁给那主宰山洞的神灵 。 家人于是四处求拜 , 做各种法事 , 祈求洞神放还他们的女儿 。 这些努力多半没有什么效果 , 女孩最终憔悴而死 。 家人于是把女儿的尸身连同为她准备的嫁妆一起抬到那个山洞前烧掉 , 算是成全他们 。 沈从文先生在他描写湘风情的文章中曾经记述过这个现象 , 并认为那是旧时女性遭受歧视的结果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婚姻|感情走到那一步,没有多余的路,一个女人的婚姻与爱情
- |为什么越爱发朋友圈的人,越好命
- |缘分到了,其实,是有感觉的
- |其实,真正让女人爱上你的,是你身上有“这两个字”
- 感情是从好奇开始的 两个人聊天,女人愿意和你聊3个话题,多半对你动了心
- 父母|感情的背叛,是从头到尾的一场否定
- 现代社会 交流沟通都是通过微信进行,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出现
- 生而为人 独立,不一定是山穷水尽后的无奈选择,也可能是应对挫折
- 有两种事应该尽量少干一是用自己的嘴干扰别人的人生二是靠别人的脑子思考自己的人生什么叫充实...|有两种事应该尽量少干一是用自己的嘴干扰别人的人
- 爱情很美好 学习婚姻知识,为结婚做好充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