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家化|中国男色经济简史:从“他不配”到30倍( 二 )


而且,同为儒家文化圈的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也深受影响。因此,男性敷粉以及阴柔化的审美体系,在中日韩基本上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倾向,这也是韩流中那么多小鲜肉崛起并迅速走红的重要原因。
建国后,中国社会对男性的审美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向苏联的肌肉化转变,但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多元文化内容的输入,男性阴柔化的审美观逐渐回归。
1987年的央视春晚,歌手费翔唱着《冬天里的一把火》出现在电视机里,成为了如今所有偶像的鼻祖。
当央视的领导还在为象征小布尔乔亚的“迪斯科”能不能播争执不休时,费翔的横空出世不经意间打破了那个年代隐隐约约的禁忌,也让人们对传统阴柔美的追求光明正大起来。
而1992年世界化妆品市场上,出现了专门为男性定制的须后水和护肤霜,这被看作是男性护肤品和化妆品的开端。
1、男色经济在中国在中国男色经济发展的历史中,有三个时间节点必须值得重视。
首先是2001年,当时很多街头光盘店的老板突然发现,一个仅在DVD领域发行的电视剧《流星花园》异常爆火,基本上进多少张DVD都能卖光。
这部没有任何内地电视台推出的青春偶像剧,成为了北京碟市一时的销量冠军。而等到《流星花园》在台湾华视正式首播,就以平均收视6.99的成绩,刷新了当时台湾电视剧收视记录。
后来给F4量身打造的《流星雨》唱片,在内地的发行量达60万张。
如果你在20世纪初打开女生们的书包,你会发现F4化身为贴纸、铅笔盒、课本封皮,甚至还会发现言承旭和周渝民化身为经过好几手的海报和杂志,在书包夹层里守护着小女生们的青春萌动。
如同知名作家冯唐所说,《流星花园》对中国社会最伟大的意义,就是让人们认识到,男色,和红色、绿色、黄色、女色一样,也是一种颜色。
上海家化|中国男色经济简史:从“他不配”到30倍
文章插图
其次是2005年,这一年出现了一个现象级节目——超级女声。在这一年已经是第2届办的节目,经历了长达半年的折腾之后,最终的评选结果却有些让人感到诧异。
当年“超级女声”的冠军李宇春、亚军周笔畅,都并不具有男性视角中的“女性”的美丽外形。而就李宇春来说,她身材瘦削,脸部线条棱角分明,显然偏离了传统的女性的审美标准。
但依靠如此“中性”,甚至稍偏“男相”的外形,她却得到了成百万计粉丝的追捧,甚至已经到了癫狂的程度。
当时有媒体评论,这样的趋势证明女性审美的回归是一个大势所趋。社会是一分为二的二元结构,女性对男性审美的变化必然影响男性对自身的认知。
也因此,到了2006年《南方周刊》更是发表了对“男色”进行明码标价的文章,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次将“男色”这个词推到了社会大众的眼前。
关键,一年后的2007年,国际市场上第一款专门为男性开发并生产的粉底正式推向市场,拉开了男性化妆品发展格局的序幕。
但实际上,那段时间类似的产品也曾进入中国试水,但很快就退出了主流市场。毕竟,中国男性对自身化妆的认知依然是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也让“男色经济”中“经济”二字还达不到启动的范围。
而真正推动男色经济在中国正式启动的是2014年。
这一年,爱优腾上映了一批以《古剑奇谭》为开端的国产IP剧,捧红了李易峰、杨洋等一批男性流量明星。
根据Vlinkage统计,《古剑奇谭》电视剧网络总播放量突破90亿;网络剧《盗墓笔记》的总播放量有27亿;《微微一笑很倾城》以88亿播放量收官;即使口碑扑街的《青云志》也有133亿的播放量。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