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型|清朝的发型真是“阴阳头”吗?别被电视剧骗了,让现代人难以接受( 三 )


其实这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习惯 。 作为游牧民族 , 长年生活于马背之上 , 以打猎为生 。 很多人常说蒙古族的游牧民族不也是多披头散发的吗?这可能就是因为当时满族生活的地区所致 , 因为地处大兴安岭地区 , 所以长年需要到树林里面打猎 , 而头发太长太多则会给他们造成诸多的麻烦 , 比如会遮挡视线或者在骑马之时刮到树枝之上 , 因此他们不可能会披头散发 , 只能选择适合他们的发型 。
当然也有人认为既然怕麻烦 , 为何不剃成光头 , 而是留个一小撮头发呢?那是因为满族人相信辫子是魂魄栖息的地方 , 这是他们的信仰所在 , 就算是战死沙场也要把辫子带回家乡埋葬 , 因为尸体带回家实在不太现实 , 因而将辫子带回家倒也不妨是一个有意义的形式 。
而在入主中原之后 , 除了强迫汉改变自己的生活习俗之外 , 满族本身也开始学习汉人的文化传统以及生活方式 , 当剃发之俗被许多人慢慢接受了之后 , 清政府对此的管控自然不再严格 , 辫子的形式也便开始逐渐多样化 , 甚至于开始与清朝的传统样式相背离 。 在当时的形势下 , 很多人开始自觉地进行辫子蓄发 , 就是还是保留辫子头的传统 , 但是辫子留的面积不断增大 , 从早期的鼠尾向猪尾再向牛尾不断转变 , 最终形成了晚清末期的样式 , 也就是我们今天大多数人所认知的辫子头形式 。
辫子头清洗的繁琐性要蓄辫子头 , 很麻烦的一个问题就是需要如何给它进行清洗 , 当时的生活有限 , 肯定不能像我们今天这样三天两头洗个头发 , 而且辫子本身就很难打理 , 况且还是很长的辫子 。 因此当人们真正了解了这些留着辫子人的生活之后 , 可能对这种形式便不再向往 。
当时英国有位传教士叫安德鲁 , 亲眼目睹了一个中国人清洗自己辫子的全过程 , 对方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 , 说自己已经一年没洗头了 , 这次准备好好清理一下 。 就在他解开辫子的时刻 , 一股酸臭的味道扑鼻而来 , 头发里的灰尘四处飞扬 , 还掉出了几个小虫子 , 传教士看到这样的情景 , 忍不住当场呕吐 。
这是当时社会中的常态 , 没有人会多用心地去打理自己的辫子 。 当时社会中的众多普通老百姓 , 他们日出而作 , 日落而息 , 根本没有时间去打理这些头发 。 就从今天女生长头发的洗漱来看 , 要想让头发干掉动辄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 , 而当时的社会之中还没有吹风机等用品 , 而且他们的头发更长 , 洗漱打理起来就更加麻烦 。 因此一年不洗也是正常 , 家境稍微好一点的可能也是得几个月洗一次 , 毕竟这处理一次实在太过麻烦 。
对于清朝的官员们来说 , 这种情况还会稍微好一点 , 因为他们每隔十天会有一个叫做“休沐”的假期 , 专门来让他们洗漱清理他们的辫子 。 但是如果碰见皇室之人的去世 , 尤其是要发以国丧时 , 他们也只能百天之内不允许洗头 , 而头发自然也会发痒发臭 。
从对清朝留辫子的历史来看 , 这种形式确实有着诸多的缺陷 , 当然早期汉人的发型自然也会存在难以处理的问题 , 这个都需要合理看待 。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 社会形式发生变化 , 尤其是清朝统治结束之后 , 剪辫子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 , 就好像当初清朝的留辫子一样 , 彻底要与一个时代说结束 。 因此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 很多人都选择剪掉了这传承数百年的辫子历史 , 但还是有一些清朝的遗老遗少 , 认为这辫子是他们的寄托 , 因此始终没有剪掉 。
结语清朝的辫子是一个时代的代表 , 当初剪辫子的潮流下 , 代表着我们旧时代的区分 。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 , 虽然头上的“辫子剪掉了” , 但是心中的“辫子”始终存在 , 他们依然麻木无知 , 因此在当时的环境下 , 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 试图从根本上扭转中国人的思想意识 , 唤醒更多的国人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