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说名作②| 吴泰解读粤籍大藏家吴荣光的“宝贝”和“朋友圈”( 二 )
内签题有“岳雪楼珍藏”、“荷屋藏” , 墨纸后钤有“荷屋所得古刻善本”、“岳雪楼鉴藏金石书画图籍之章”等印 。
南宋李唐《采薇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所绘为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的故事 。 李唐采用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保持气节的人 , 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 , 在当时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候 , 可谓是“借古讽今” , 用心良苦 。
南宋李唐《采薇图》(复制件)原件藏于故宫博物院
文章图片
据吴泰介绍 , 吴荣光曾“二度”收藏《采薇图》 。 在图卷跋语中 , 吴荣光详尽记述了自己如何得来此卷 , 又如何在黔南遭水厄、在英德被盗而后再度购回的曲折经历 。
另一方面 , 《采薇图》的收藏故事更为学界注重:宋元时代 , 该作曾进入南宋内府 , 后来又从皇室、宗室手中散落人间;有明一代 , 曾出入于周六观、项元汴等江南藏家之手 , 又一时成为权臣严嵩父子之物;清季以降 , 《伯夷叔齐采薇图》
重回京师 , 为粤籍黄姓官员所得 , 随黄氏告老还乡而“南渡”岭南 , 又由宦游京师回乡省亲的岭南士大夫吴荣光所得 。
清代岭南藏家崛起
“一个大画家 , 必然‘抱’着一个大藏家的‘大腿’ 。 ”吴泰认为 ,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创作的传承发展 , 离不开典籍字画收藏 。 吴荣光被今天的研究者视为晚清岭南文化史、鉴藏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 。
可以说 , 晚清时岭南文化与以北京为中心的主流文化产生深刻连接 , 吴荣光起了重要的作用 , 这种文化连接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晚清乃至民国以后岭南文化的走向 。
本次展览对相关收藏进行集中展示 , 呈现出广东近代文化发展的一大源头和脉络 。 因盐业与洋行的贸易发展 , 在十九世纪中期 , 广东鉴藏之风气开始兴盛 , 岭南地区的鉴藏家大有崛起之势 。
当时广东负有盛名的收藏家包括潘有为、吴荣光、叶梦龙、潘正衡、潘正炜、伍崇曜、潘仕成、伍元蕙、孔广陶等 , 曾倾其财力、目力 , 将一批宋元书画名迹汇聚广东 , 拥有的藏品档次和数量都位于全国的前列 。
吴荣光收藏具有鲜明体系 , 更将其所藏、所见、所闻详尽记录在《辛丑销夏记》等著述当中 。 他对广东文化的影响深远 , 最直观体现在其收藏上 , 《辛丑销夏记》更成为不少岭南收藏家的必读书目 , 京城和江浙一带的收藏经验由此被带到广东 , 对岭南的鉴藏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
元李衎《纡竹图》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文章图片
1840年 , 中华大地将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迎来“千年未有之变局” 。 吴泰说 , 此时吴荣光也迎来了人生最后的三年 。 眼见时局纷扰 , 他将家中所藏名画、图书、彝器一一售出 , 其中就包括李唐《采薇图》、李衎《纡竹图》等 , 历经十三行行商和现代商人传递 。
详见2022年9月7日羊城晚报A10版报道
文章图片
时至今日 , 《采薇图》和部分吴荣光旧藏早已化险为夷 , 成为现代博物馆收藏的珍品 。 其旧藏的许多名作虽流出广东 , 分散到世界各地 , 但背后的鉴藏往事 , 早已使这些作品与岭南结下了不解之缘 。
(羊城晚报)返回搜狐 , 查看更多
【名家说名作②| 吴泰解读粤籍大藏家吴荣光的“宝贝”和“朋友圈”】责任编辑: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学会生存,为什么说是年轻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
- 都说女人自带“体香”,为什么有些女人身上会有腥臭味?
- 为啥婆婆都想把孩子带回老家带?以下原因说到根子上,很现实
- 在儿子家养老20天,儿媳回家不说话,儿子靠吃药助眠,老人回家了
- 另一种方式说爱你——孩子昵称,父母需要知道的
- 为什么说糖尿病是“夫妻病”?有这3个习惯的夫妻,或更容易中招
- 有品位的女人,穿鞋子都懂得“三穿三不穿”法则,一看就很有气质
- 建议:有品位的女人怎么都不要买的6款衣服,没气质不说,还显土
- 女人情到深处,才会脸着红对男人说出这六句话?
- 当孩子说“我害怕”时,他们到底在怕啥?从心理学角度告诉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