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在美国当心理咨询师,就像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蹲坑( 三 )


咨询师|在美国当心理咨询师,就像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蹲坑
文章图片
中美对比:咨询师角度
心理咨询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舶来”的概念,虽然说心理咨询这个行业早就存在,但是真正“火起来”确实还是近几年的事情 。
这就造就了国内心理市场和美国的第一个区别:来访者对于心理咨询应该是什么样子,流派有些什么,以及什么样的咨询适合自己较为不了解 。
咨询师|在美国当心理咨询师,就像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蹲坑
文章图片
就拿美国的从业经验而言,心理咨询,包括主动和强制咨询都是一个“买方市场”——来访者有很大的话语权,尽管他们有时候是被法律强制来治疗的,他们仍然可以选择在咨询收效甚微的情况下更换咨询师 。
美国市场对于咨询伦理也把握得相对来说更为谨慎 。在国内,小编确实不止一次听闻一些同行的迷惑操作,利用大众的信息差,利用咨询捞好处,甚至和来访者发生不正当关系……
咨询师|在美国当心理咨询师,就像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蹲坑
文章图片
此外,由于很多强制治疗的来访者,对于咨询的阻抗是非常大的,他们可能选择不配合咨询师,尤其是咨询师在信任建立、连接建立的阶段如果没有做好,被“炒鱿鱼”的可能性很大,来访者不给你好脸色的可能性也很大 。
而在国内,目前强制心理治疗是非常少见的,依据我国法律,依法强制治疗的个体,基本上也仅限于药物治疗 。
国内的咨询师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且由于高昂的收费,国内的咨询师更加焦虑的不是“被炒掉”,而是来访者脱落率——也就是来访者来着来着不来了,或者干脆第一次咨询过后就直接走人了 。
咨询师|在美国当心理咨询师,就像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蹲坑
文章图片
而在美国,心理咨询和精神科治疗都进医保,咨询变的非常可负担,因此总体来访者脱落率低于国内 。
更不用说传统意义上来讲,咨询的概念在很多人眼中类似于法律咨询,咨询那么一两次,你给我点建议,信息收集到就好了 。
但是事实上,所以有效的,真正能够对人有助益的咨询基本上都不可能一两次完成 。
国内的背景下,很多求助者都是在拖得不能再拖、觉得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才求助心理咨询,那就更不可能是咨询师一两句建议,一两次咨询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的 。这也是国内的咨询师面对的另一个困境:来访者对于心理咨询的基本认知,还有待提升 。
【咨询师|在美国当心理咨询师,就像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蹲坑】因此,中美两国的咨询师,面对的困难也是不太相同的 。
咨询师|在美国当心理咨询师,就像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蹲坑
文章图片
中美对比:来访者角度
除开咨询师的身份,小编也作为来访者,在中美两国做了个人体验 。基于自己的观察和上文中提到的一些中美对比,给大家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靠谱心理咨询 。
首先,心理咨询是否适合自己最重要的标准,始终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 。
在美国作为来访者,你有很多的空间可以直接地对你的咨询师和医生表达你的感受,如果你在咨询中感到不舒服,感到好像力量不平等,自己被贬低,甚至被利用,你都可以提出停止、更换,向机构反馈,甚至起诉咨询师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