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荔钠|专访|《妈妈!》导演杨荔钠:生命不同阶段的尖锐与慈悲

“你爱的是春天 , 我爱的是秋天 。 春天是你的生命 , 秋天是我的生命 。 ”9月10日上映的电影《妈妈!》是这个中秋电影院里发人深省的催泪弹 。
杨荔钠|专访|《妈妈!》导演杨荔钠:生命不同阶段的尖锐与慈悲
本文图片

《妈妈!》海报
继《春潮》中 , 郝蕾和金燕玲传神演绎对生活充满戾气、相爱相杀的母女之后 , 导演杨荔钠再度设定了双女主的剧情叙事 。 85岁的老妈妈要照顾65岁罹患阿尔兹海默病的女儿 , 吴彦姝和奚美娟两位实力派女演员撑起了一部用爱对抗遗忘 , 用生命的尊严和体面传递勇气与希望的电影 。
杨荔钠|专访|《妈妈!》导演杨荔钠:生命不同阶段的尖锐与慈悲
本文图片

《妈妈!》剧照 , 奚美娟和吴彦姝
因为女儿没有结婚生育 , 两位暮年女性相依为命 , 诗书作伴的生活里 , 有清醒面对人生的优雅与持重 。 而突如其来的病情打破了生活的宁静与平衡 , 疾患瓦解了生活平静的表象 , 剖开记忆的肌理 , 女性内心的波澜里暗涌着的 , 是属于时代与历史的沉疴 。
《春潮》的结尾 , 女性的柔情如一汪春水肆意流淌 , 流到《妈妈!》中汇入雨水、河流、湖泊直至大海 。 水 , 是贯穿杨荔钠创作的意象 , 一如她关注女性的目光 。 从2013年第一部剧情长片《春梦》开始 , 到这部原名叫作《春歌》的《妈妈!》 , 杨荔钠完成了自己的女性三部曲创作 。 从青年中年到老年 , 女性在人生不同阶段的苦乐挣扎 , 以及不同代际之间女性彼此之间的关系 , 女性与社会的关联 , 都被创作者尽数投入其中 。 拍完这三部曲 , 杨荔钠也阶段性地对女性议题作出了一番完整的表达 。
杨荔钠|专访|《妈妈!》导演杨荔钠:生命不同阶段的尖锐与慈悲
本文图片

拍《春潮》的时候 , 杨荔钠自陈 , 有一份迫切使命感 , 想要为上年纪的女演员写戏 。 她自己也是演员出身 , 早年贾樟柯的《站台》里 , 她是女二号 , 是热烈起舞又无声消逝的钟萍 。 同为女性 , 她看到逐渐被市场和主流审美遗忘的女演员们身上的“灵性与魔性共存,仙女与巫师同体”的光芒 , 野心勃勃地想要用她的摄影机记录下来 。
杨荔钠|专访|《妈妈!》导演杨荔钠:生命不同阶段的尖锐与慈悲
本文图片

《站台》片场照 , 右二为杨荔钠
上世纪90年代 , 在话剧团“不务正业”的她拿起DV成为一名记录者 , 处女作《老头》作为国内首部DV影像作品 , 在国际上获奖无数 。 以一群在墙根下晒太阳的老头为创作起点 , 杨荔钠记录下了他们日常中闪着幽默狡黠的琐碎闲谈 , 也记录下了他们在生命尾声的疼痛与告别 。
对老龄群体的观察 , 二十几岁懵懂的敏感到如今知天命之年更多了切身生命体验的加持 , 《妈妈!》中呈现出交织着破碎诗意与浪漫痛觉的表达 , 柔软与坚韧并重 , 抚慰中也有夹枪带棒的警醒 。
杨荔钠的本名叫杨丽娜 , 年轻时的她并不喜欢这个名字 , 认为太过“柔美” , 给自己改成了更方正有阳刚气的同音字 , “希望自己结实一点 。 ”倒是随着年纪渐长 , 自己也成为母亲 , 她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女性视角和意识是创作中不断为之提供动能的本源 , 而她记录的对象 , 从自己的母亲、女儿 , 到社会机器中的妇女干部、寺庙中修行的女性 , 都成为大时代中惊鸿一瞥的缩影 。 她的头发越来越短 , 作品中属于女性的质感却越来越强 。
杨荔钠至今保持着纪录片和故事片交替创作的习惯 , 纪录片的自由和沉浸让她在养料充足的生活本体中汲取能量 , 故事片则更精确地提炼她不同人生阶段的感受和思考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