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荔钠|专访|《妈妈!》导演杨荔钠:生命不同阶段的尖锐与慈悲( 五 )


所以这几部影片也代表了我人生的不同的阶段 , 差不多是10年 。 如果说开始我是有一种直觉力 , 那么创作下来连续10年 , 我想这种东西肯定不是偶然的 , 我就是一个把电影跟我的生活联系得很紧密的人 。 哪怕《妈妈!》这部作品其实不是我的生活的直接经验 , 但我认为间接经验和公共经验也是经验 , 你一直关注的母题和人群 , 最终会成为未来创作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
杨荔钠|专访|《妈妈!》导演杨荔钠:生命不同阶段的尖锐与慈悲
本文图片

《妈妈!》剧照
澎湃新闻:
无论是这次影片中这对母女关系的转化 , 还是和《春梦》《春潮》的对比 , 作品在气质上似乎呈现了一些从尖锐到慈悲的转变 , 这是无意识的还是某种自觉的选择?
杨荔钠:
我不认为尖锐跟慈悲它们是对立的 , 它恰恰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 在这部电影里面 , 你可以看到的那种境遇是:我面对你 , 但我却不认识你 , 这是一个莫大的哀伤;当我想说道歉的时候 , 你已经听不见了 , 这是很深的一个绝望;当我想去用我的生命来替换你的病情的时候 , 我无能为力……我想这些都是残忍和刺痛对吧?反过来我们电影里不仅讲的这些 , 所有的这些都建立在一个回馈和爱的支持之上 , 可能我们只有用爱来解释这个世界的恒定 , 它也确实能成为渗透到生活或者生命血液里 , 一个很坚强很真实的东西 , 有些东西是看不清是模糊的 , 但是这个力量却是很显而易见的 。
而这种爱的力量本身 , 它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一种很朴实的诉求 , 尤其我觉得在后疫情时代 , 我们大家都很疲惫了 , 我们对生活的理解 , 我们面对太多的生老病死 , 太多的伤痛 , 太多的寒冰的记忆 ,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看一些暖的东西 , 就我自己而言是这样 , 我自己也需要这样的作品来抚慰 。
当然可能也是到了一个年龄段 , 我的生命已经到了人到中年 , 可能有些苛刻、刻薄 , 慢慢在这个时候也会让步 。 当我决定我聚焦在这样一对母女身上 , 我怎么忍心会对她们刻薄和尖锐?我在她们身上看到的美感和美德 , 包括这一家人的命运 , 都让我从剧作时期就非常怜爱他们 , 我知道我要在大银幕上呈现出这种爱的力量的时候 , 我是笃定的 , 没有犹豫 。
杨荔钠|专访|《妈妈!》导演杨荔钠:生命不同阶段的尖锐与慈悲
本文图片

《妈妈!》剧照
澎湃新闻:
你曾说“剧情片会把我变成魔鬼” , 怎么理解这句话 , 这次有这样的时刻吗?
杨荔钠:
剧情片会令你要处理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 , 包括最后的结果可能会不自觉把你裹挟进一个名利场 , 对自己的这种状态有知觉 , 所以会觉得恐惧 。 但这次我觉得还好 , 这部片子还有我都被保护得很好 , 各个部门大家都各尽其职 , 你就不会那么焦虑 。
澎湃新闻:
《春潮》里你的影像风格还是延续了很多纪录片的方式 , 但这次在镜头语言的选择上 , 似乎也会更“浪漫化” , 是怎么考虑的?有没有一些纪录片特有的工作方式是会被沿用到剧情片的拍摄中的?
杨荔钠:
因为每个电影都有每个电影不同的样子 , 我也没有执着于说我一直都要一贯保持某种纪录式的影像风格 。 这次我们的主场景 , 还有我们的人物 , 还有我们的院落 , 都是非常宁静的肃穆的 , 房子也像个老灵魂一样 , 一直在遮挡这家人的冷暖人生 , 所以影像选择也是要沉稳些 , 我想它应该有一个很端庄的样子 , 也不需要再在气氛或者氛围上 , 再强调这种苦难感了 。 她们的生活我觉得就是一个很体面的人生 , 这种体面也是这一对母女的很重要的部分 , 我也希望用镜头成全这种体面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