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第二次约会( 五 )
我们可以用两种认知偏见解释这种情况:第一 , 我们不擅长情感预测 。 换句话说 , 我们不擅长预测某种情形在未来会带给我们的感觉 。 比如 , 我们把某个人晾在那里 , 自己不告而别 , 我们不知道此情此景在未来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 其次 , 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取决于自己的行为 , 并且会随时间改变 。 按照心理学家达里尔·贝姆关于“自我知觉理论”的看法 , 我们无法知道自己的内心思想和感觉 , 只能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了解自己是什么人 。 正因为如此 , 有研究表明 , 志愿行为是提高我们幸福感最可靠的一种方式 。 志愿者的幸福和自尊程度总比非志愿者高 。 这是因为当志愿者完成志愿活动时 , 他们看着自己的所作所为 , 会想:我在花时间帮助别人 。 我一定是个非常慷慨的人!
人们“玩消失”是为了避免尴尬 。 然而 , 根据自我知觉理论 , 人们不告而别后 , 会看着自己的行为想:我做了一件不好的事 。 我大概是个浑蛋 。 这让他们的自我感觉更糟了 。
我做了一个小实验 , 可以证明“玩消失”让人感觉更糟 , 而不是更好 。 我通过脸书和红迪网(Reddit)招募参与者 。 他们都是自称会“玩消失”的人 , 自称每个月都至少突然消失一次 。 在一项调查中 , 我问他们 , 在A:对某人玩消失或者B:直接给某人发一条信息说自己不感兴趣后 , 他们预计自己会感到多快乐?从1到5打分(从特别不快乐到非常快乐) 。
不出所料 , 大多数“玩消失”的人都预计 , 他们在“玩消失”以后 , 会感觉“不好不坏”或者“快乐”;而在发送拒绝信息以后 , 会感觉“特别不快乐”或者“很不快乐” 。
我要求其中的一半人在他们下次“玩消失”的时候 , 按照同样的1到5的顺序给他们的快乐程度打分;我要求另一半人不要“玩消失” 。 如果他们遇到了他们不想再见面的人 , 我让他们在约会后把这条信息发出去:“嘿 , (此处插入姓名) , 和你一起谈论(此处插入谈话的话题)很开心 。 我不认为我们会成为浪漫的一对 , 但我很高兴认识你 。 ”我让这些人将他们发送的内容以及收到的回复(如果有的话)截图发给我 。
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大多数没有发送信息而选择“玩消失”的人表示 , 他们感觉自己的行为不好不坏 , 或者不怎么快乐 。 在跟踪采访中 , 他们说自己有负罪感 。 而当对方在首次约会后询问他们是否还想继续约会时 , 他们甚至都不想碰自己的手机 。
那些直接发信息表示不感兴趣的人 , 有近2/3的人获得了对方的正面回应 , 剩下的就是根本没有回应 。 只有一个例外 , 对方回信要求提供更多的说明 , 说明哪儿出了问题 , 结果两个人吵了起来 。
当人们“玩消失”的时候 , 他们认为自己走了一条轻松的道路 , 但他们错了 。 如果我们选择的是善良、坦率、礼貌的方式 , 我们往往会得到正面的回应 。 对方很可能回复并说这样的话:“谢谢你告诉我这些 。 祝你好运 。 ”听到那个声音了吗?那是你松了一口气的声音 。 我们感觉更好了 , 因为对方刚刚肯定了我们是好人 。
希望我已经说服你为什么不应该玩消失 , 不该不告而别 。 但有时候很难组织出合适的词汇 , 表达出“多谢 , 告辞”这个意思 。 找到方法 , 让自己能够更轻松地完成这项任务 。 打开你手机上的笔记应用 , 把我上面告诉你的这段分手答复文字存成模板 。 当你意识到自己对某人不感兴趣的时候 , 一定要马上把这段信息发出去 。
拒绝他人时应该做/不该做的事
应该做的事:
应该有礼貌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一个人开始变得强大的5种迹象
- 一个人真正的独立,是从攒钱开始的
- 肯莱文|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 本文转自:上海长宁“夜以继日”“白加黑”“连轴转”“不眠不休”……自上海本轮疫情开始后这...|这些天,长宁这些医务工作者的朋友圈刷爆了……
- |林生斌开始退款,李靓蕾事件反转,原来我们都被骗了
- 婚姻 女人在婚姻以外生情,往往是从一件事开始的,请不要一错再错
- 几乎所有好的转变的开始都来自于一个行动:离开糟糕的人际关系
- 异性|当男人开始有了这5种态度,那么他已经开始讨厌你
- 约会|“和男友收入差距,平时出去约会都是AA?”
- |43岁港姐林雅诗与男友复合,已暂缓移居英国,两人甜蜜约会吃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