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的禁止是很有害的,越是不让动的东西,孩子越对它充满好奇

单纯的禁止是很有害的,越是不让动的东西,孩子越对它充满好奇
文章图片
文老李孩子们的心是世上最善良的 , 他们都极富同情心 , 当他们知道自己的言行伤害了母亲之后会感到很内疚 , 很自责 。 建议所有家长 , 将每天向孩子下的各种禁令进行一下统计 , 看看共有多少条 , 然后分析一下共中哪些是必须禁止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是没有道理的、哪些纯粹是一种说话的习惯 。 统计的结果将使你大吃一惊 , 除了很少几条是必须禁止孩子做的以外 , 大多数都是可以省去的 , 而正是这些多余的禁令 , 成为孩子日常生活当中正常活动的障得 , 他的与生俱来的各种发展的可能性、渠道不知有多少就在这不断重复的“别这样”、“别那样”中被封闭了 。 当孩子的发展达到他能够独立地行走、开始触摸各种东西、开始欣喜若狂于自己的活动自由、逐步树立自信时 , 他就遇到了一群巨人来阻拦他的每一个举动 , 他跟成人之间的冲突也就开始了 。 屋里到处是孩子不能碰的东西 , 大人们以为是在保护孩子不受危险的威胁、其实是在保护自己的财产不受破坏 , 他们完全可以为了孩子将一切真正有危险的东西拿走、放到个孩子够不着的地方或者记着把用过的东西重新放好 , 但他们觉得这样太麻烦 , 不如厉声喝止来得方便 。
单纯的禁止是很有害的,越是不让动的东西,孩子越对它充满好奇
文章图片
他们不想改变自己业已形成的生活习惯、做事习惯 , 他们只想让那个1岁半的孩子来适应自己的习惯 。 孩子的年龄大ー些 , 各种限制也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 诸如不许自己拿句子吃饭、不许玩水、不许玩沙子 , 不许弄脏衣服、不许跟不认识的孩子说话、不许说“坏妈妈”、不许发脾气、不许玩得一身大汗 , 不许怪声说话、不许拿剪刀剪纸、不许看大人的书报、不许老让人陪着玩、不许咳嗽的声音像老头、不许随便脱鞋、不许把玩具扔在地上、不许把床上的被褥弄乱 。 与其费尽口舌设置这么多禁令、孩子依然故我、消除不了事故隐息 , 还不如这样 。 定期收拾房间 , 必要时将家具重新布置 , 为孩子腾出适宜的活动空间 。 开水瓶、玻璃杯、酒瓶不要图方便放在低矮易开的酒柜或茶几上 , 较低的电插头平时用胶布封好 , 厨房阿所的门上装搭钧关好 , 床摆的地方远离窗台、窗台下不放椅子、窗户用锁锁好 , 每次开关窗户尤其不能忘记;装了热水的杯子、用过的针线不能随便乱放 , 用过了要及时收起;爱吃零食的大人不要将吃剩的瓜果皮核乱扔乱放阳台上不要放椅子 , 平时通往阳台上的门记住关好 , 孩子要玩剪刀剪纸 , 让他坐好后才拿给他剪刀和纸张 , 看着他、并教给他怎样剪 , 告诉他使用不当后果是什么 , 大人离开孩子时先把剪刀收好再离开 。
单纯的禁止是很有害的,越是不让动的东西,孩子越对它充满好奇
文章图片
单纯的禁止是很有害的,越是不让动的东西,孩子越对它充满好奇
文章图片
单纯的禁止是很有害的,越是不让动的东西,孩子越对它充满好奇】单纯的禁止是很有害的越是不让动的东西孩子越对它充满好奇 , 一不留神拿到手里反而容易出危险 , 不如教给他使用的办法、或平时注意藏好 。 创设这样一个安全的环境之后 , 家长会觉得放心 , 孩子也会觉得自由 。 家长的禁令不妨简单明了地限制在以下几条:同时要让孩子解释清楚这榉做的理由;有电的东西要在大人帮助下才能使用;煤气灶、热水器、微波炉等不许碰 , 不许自己玩火柴(平时注意收好);平时不要进厨房;不能欺负小朋友 , 对大人要有礼貌(允许孩子偶尔发发脾气)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