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啥突出的优点|“中国第一法官”的梅汝璈,曾一人单挑10国,赢下了东京审判( 二 )


他誓要带着这股冷气
——荡涤侵略者的罪恶 , 以抚慰涂炭的生灵 。
这是梅汝璈远赴东京的使命 。
战场上冷枪炮火的较量虽然远去了 , 但法庭上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却即将开始 。
枪响之后 , 没有赢家 , 所以更要昭罪惩治“先开枪”的人 。
日本尽管已在投降书上签字 , 但另一方面压根没打算为战争的遗祸负责 。
他们提出私自审判战犯 , 实则力求帮战犯脱罪 。
这一举动立马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愤慨和不满 。
转瞬 , 380多艘盟军军舰 , 浩浩汤汤地向东京湾驶来 , 派军登岛驻扎在日本各处 。 美军统帅亲自下令 , 大范围的搜捕战犯 。
并且最终决定 , 将由11个战胜国为代表 , 各指派一名法官组成远东军事法庭 , 对日本28名甲级战犯进行审判 。
然而中国却在此事上犯了难 。
国家羸弱积贫已久 , 上哪儿去找智才兼备的人 , 扛起为国雪耻的重任?
谁能去 , 谁又敢去?
这时 , 正在复旦大学法律系、担任教授的梅汝璈被提及选中 。
或许连梅汝璈自己都没有想到 , 当初要一边拾粪一边学英语的小毛孩 , 会在将来的某一天 , 以这种方式“为国出征” 。
梅汝璈出生在江西南昌 , 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 。 自小梅父便对他们兄弟姊妹几人管教极严 , 每天必须早早起床 , 劳作读书一样不落 。
因刻苦努力加天资聪颖 , 才刚满12岁的梅汝璈 , 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清华留学预备班(清华大学的前身) 。
到北京求学8年后 , 在庚款的资助下赴美国留学 , 且仅用了2年时间 , 便成功拿下了斯坦福大学的文学学士资格 。
但彼时的中国 , 若想追上西方的文明进程 , 法学法制的推进必不可少 , 可国内几乎仍是一片空白 。
一心想着所学能为国用 , 梅汝璈毅然决定 , 转换专业继续进修 。
他跨专业到芝加哥大学的法学院攻读法律 , 同样以惊人的毅力和能力 , 只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 , 获得了法学博士的头衔 。
那一年 , 梅汝璈不过才24岁 。
却已经是学术界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
他拒绝了国外所有高薪厚禄的邀约 , 辗转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祖国教书 。
无论走到哪里 , 梅汝璈都会谆谆告诫学生们 , 国内部分大学的建成、以及自己留学的资格 , 都与外国人利用中国的“庚子赔款”有关 , 用意是要培养崇外的一辈人 。
所以 , 国人更要懂得“明耻” 。
“耻”中国的科技文化还不如西方国家 , “耻”中国当代大学还不如西方的大学 。
只有不断地奋发图强 , 才能有机会扭转局面 。
不论是学识及实力 , 还是拳拳爱国之心 。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法学专家 , 梅汝璈都是加入审判团队的不二人选 。
但此时临危受命的他不会想到 , 一场正义方对侵略者的审判 , 竟会进行得如此艰难 。
甚至连自己也差点“客死异乡” 。
出发当天 , 《中央日报》《申报》《大公报》等近十家中国权威媒体 , 同时在显著版面刊出标题 , 为英雄壮行:
“清算血债!审判官梅汝璈今飞东京!”
数千万殷切期盼的目光在背后燃烧 , 梅汝璈迈向东京的每步都不容差池 。
然而 , 弱国无外交 , 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 。
在开庭之前 , 梅汝璈就已打响了他的“第一战”——法官席位之争 。
当时盟军最高统帅指定 , 由澳大利亚法官威廉·韦伯担任庭长 , 庭长右边的第一席位属美国法官 , 至于其余席位该如何安排 , 各国法官争论不休 。
尤其是庭长左边的第二席位该属于谁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