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志|那个曾在警察父亲葬礼上哭泣的小男孩,也牺牲了。( 二 )


作为中国毒品犯罪重灾区「云南」 , 这里的毒贩更加癫狂 。 据说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运1公斤左右毒品 , 配一颗手榴弹;运3公斤毒品 , 配两颗手雷;如果毒品超过5公斤 , 就配一把勃朗宁手枪、苏制手雷甚至小钢炮 。 云南边境缉毒警察 , 当场牺牲的不计其数 。 幸存下来的 , 受伤率百分百 , 遍体弹孔 , 满身刀伤 。 021994年9月1日 , 张子权的父亲张从顺 , 就死在手榴弹下 。 抓捕现场 , 毒贩拉开手榴弹的同时 , 张从顺和战友王世洲正好扑过去 , “嘭”地一声 , 瞬间两人就成了血人 。 “王世洲胸口直接炸成蜂窝煤了 。 ”“张从顺整个小腿肚都被手榴弹炸没了…”抓捕结束后 , 作为所长的张从顺 , 认为自己的伤不重 , 坚持要把重伤的战友先送走 。
只剩张从顺了 。 此时他已经处于失血过多的状态 , 没走几公里 , 头就靠着战友的膝盖沉了下来 , 再也没能抬起来 。 20多年了 , 那群中弹流血都没哭过的铁骨铮铮的汉子 , 谈起战友的牺牲 , 眼泪还是扑簌簌地往下掉 。
张从顺走了 。 把妻子和三个儿子 , 留在原地 。 失去至亲的痛 , 就像一道永远不会愈合的伤口 。 他们怎么也无法相信 , 几个小时前还在和他们有说有笑一起包饺子的人 , 看都不会再看他们一眼 。 纪录片里 , 张从顺的长子张子成 , 用头发遮住自己的眼睛 , 极力克制颤抖的声音 , 呢喃着:“他跑遍了这里所有的地方 , 就好像每个角落都会有他的影子 。 ”
年仅13岁的次子张子兵 , 攥紧了拳头 , 咬紧牙关 , 强忍泪水 。 10岁的老幺张子权发抖着抽噎 , 哭到恍惚 。
03最痛苦的人最清醒 。 作为张从顺的妻子 , 彭太珍要同时面对失去丈夫的痛苦和三个孩子失去父亲的崩溃 。 但她始终表现得非常克制 , 纪录片里极少出现她流泪的时刻 。 张子权说 , 母亲是一个把好多东西都藏在心里的人 。 就是这样一位看似平凡的母亲 , 数十年如一日地践行着伟大的定义 。
彭太珍和三个儿子丈夫因禁毒事业牺牲 , 普通人担心家人安危 , 不愿让自己的孩子重走老路 , 情有可原 。 但是 , 在这个家庭 , 父亲的牺牲反而坚定了三子从警的决心 。 纪录片里 , 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到 , 选择成为警察是第一志愿 , 也是心甘情愿 。


长子张子成 , 成为镇康县公安局凤尾派出所教导员;次子张子兵 , 成为临沧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民警;三子张子权 , 像父亲一样 , 站在了禁毒一线 。
【视觉志|那个曾在警察父亲葬礼上哭泣的小男孩,也牺牲了。】面对三个儿子的选择 , 彭太珍坦然表示:
喜欢这份工作就做吧 , 如果还要做这份工作的话 , 我们一定要给他做好 。 这是一个伟大的妻子 , 伟大的母亲 。 但是 , 没有母亲不担心孩子的 。 她当然知道这份工作的危险性 。 三个儿子也非常了解母亲:“就算危险了她也不会说出来 , 不可能说因为危险就不去做这件事情啊 。 再危险也就不是牺牲吗?对不对?”
只是他们都没有想到 , 命运如此残忍 。 「好人有好报」的愿望落空 , 养了26年的伤口 , 再次撕裂开来 。 04也许 , 就在父亲牺牲的那个晚上 , 10岁的张子权直接跳过了不谙世事 , 认定了奉献一生的目标 。 2007年 , 他毕业后投入工作 , 一开始并没有在禁毒一线 , 而是历经了多岗位的磨练 。 4年后 , 张子权觉得自己足够成熟了 , 不会给父亲丢人 , 才主动申请调入缉毒一线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