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故事|台风天,我把生病的儿子独自留在家里,去见一群人( 二 )


一辆拖拉机满载着一车清脆的嫩竹 , 突突突从眼前开过 , 这是我们进村后听到的唯一喧嚣 。
一个三十多岁的农妇 , 气定神闲地开着叉车从自家院子里出来 , 上了马路 。
她坐在高高的叉车上面 , 我必须要抬起头才能看清她 。 她很瘦 , 穿一件粉红色条纹衬衫 , 染成板栗色的头发挽成髻 , 戴一顶白色的遮阳帽 。
几分钟后 , 她开着载满货物的叉车回来了 , 体积庞大 , 就像开了一辆坦克 。 我们不由得往后退了一步 。
她动作娴熟轻盈 , 轻巧地就避开了我们 。
紧接着 , 我们穿过一个弄堂 , 经过一户人家的门口 , 一只慵懒趴在院子里的黄狗突然站起来 , 冲我们吠了两声又躺倒在地 。
听说 , 青山村有七八十户外来的新村民 。
新村民来自世界各地 , 各怀绝技 , 在这里生活、工作 , 孩子们在村里的小路上奔跑 , 田野里奔跑……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 , 很难想象离杭州市中心一个小时不到的车程 , 竟然有这么时尚又前卫的乡村 。
村里有咖啡吧、民宿、设计所、图书馆……这些原本只生长在城市里的事物 , 在这个小小的村落里生长、绽放 。
路边 , 一幢两层的老建筑 , 上书四个大字“东坞礼堂” 。
大门左侧的墙上 , 红色油漆刷的标语 , 因为年代久远 , 已经发黑 。
“计划生育丈夫有责” , “计划”两个字被一块新的白色灰浆覆盖 。 也许因为刷灰浆的时候过于匆忙 , “计”字的大半部分没被遮住 , 红得很显眼 。
门口 , 立着一块小小的广告牌 , 上面写着两行字 。
第一行:什么是孩子最好的出路?第二行:“双减”背景下的教育选择教育沙龙 。
这里 , 就是我们今天的沙龙地点 。 现在 , 它有一个新的名字——青山村·融设计图书馆 。
03东坞礼堂原本荒废已久 , 破败濒临倒塌 。
设计师张雷带着团队 , 来到青山村 , 让它起死回生 , 变成了如今的“融设计图书馆” , 一座生长在青山绿水乡村里的创意图书馆 。
传统和现代、时尚和古朴相结合 , 就地取材、物尽其用 。
走进去 , 偌大的空间敞亮通透 , 原始的梁柱弯弯曲曲却遒劲有力、屋顶挖了三个洞 , 安装了三块巨大的亮瓦 , 把阳光和自然的光线引进来 。
空间摆满了书籍、织了一半的土布、竹编、纸浆做的椅子、藤的灯罩、各种原创手工制作……这是从自然的清风、阳光、旷野、森林、溪流、大地和青草里生长出来的一个奇妙空间 。
此时 , 我终于明白 , 蒋莉老师为什么要舍近求远 , 把这场沙龙的地点放在一个乡下的小村庄 。
10点整 , 活动开始 , 六十多位来宾 , 有专家、青山新老村民家长……家长来自各行各业 , 包括张雷团队里 , 那对来自德国的设计师夫妇 , 也带着孩子来参加这场讨论 。
这场沙龙的组织者蒋莉老师(浙江新思维研究院院长、原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登场 , 一袭灰色的优雅长旗袍 , 干练的短发 , 平和的微笑 。
蒋老师不仅能读懂孩子 , 还能清晰洞察父母的痛点 , 三言两语 , 便把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抛出:什么是孩子最好的出路?
然后 , 分组讨论 。
我是第三组 , 一共7人 , 有爸爸 , 也有妈妈 , 孩子最小的只有十几个月大 , 最大的 , 已经上高中了 。
大家的焦虑和困惑都很统一:孩子的出路到底在哪里?都期待 , 能在今天的沙龙里找到答案 。
我儿子13岁 , 刚上初一 。 小学阶段没有给他上过培训班 , 带他到处玩 。 初一开学 , 我发现有些孩子已经把初一的课程学过一遍了 , 我开始不淡定了 。 正琢磨着 , 是不是应该给他上个培训班 , 双减政策就出台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