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故事|台风天,我把生病的儿子独自留在家里,去见一群人( 三 )


我旁边的妈妈刚辞职 , 老大小学三年级 , 老二幼儿园 。
她说 , 自己是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 , 名牌大学毕业 , 有一个外人看来很好的工作 , 芯片设计工程师 。 地位和收入都不错 , 但是自己过得很不快乐 , 也不喜欢这份工作 。
她不希望孩子复制自己的成长路径 , 人生轨迹 。
她很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 , 但并不清楚应该要的是什么 。 作为学霸母亲 , 刚辞职打算好好陪伴孩子拼搏 , 双减来了 , 一下就迷茫了 , 不知道该如何发力了 。
还有一位年轻的妈妈 , 她的孩子刚15个月大 , 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拥有对人生的掌控力 。 但是 , 如何才能拥有这种掌控力 , 这条路在哪里 , 她很迷茫 。
我们这个组除了家长 , 还有两位女老师 , 一位年轻一点的是初三重点班数学老师 。
她的观点是 , 如果国家没有更多系统的教育减负政策跟进 , 双减只会让家长更焦虑 , 让阶层更加固化 。
中考之后 , 一半学生没有机会升普高 。 我们向德国学习 , 早早分流孩子的职业去向 。 但她做过调查 , 在中国 , 蓝领技工收入最高也就八千 。 大家都想当一个坐办公室 , 工作轻松 , 收入更高的白领 。
她认为:这样的形式之下 , 双减政策 , 只会让父母更焦虑 , “内卷”更卷 。
还有一位女老师 , 已经退休好几年了 。
她说自己做了几十年老师 , 得出的经验和结论是:不可能有快乐学习这回事 。 学习就是苦的 , 也必须是苦的 。 你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 就得先努力拿到那张通往自由的门票——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 。
她直言:我当了几十年老师 , 我知道成绩好与不好的学生 , 我都应该平等地对待他们 。 但是遇到那些调皮的、不爱学习的同学 , 我心里就是喜欢不起来 。
她的发言 , 让我有点震惊 。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 如果学习就是苦的 , 那人生得多苦多绝望啊 。
不同的父母 , 不同的烦恼和焦虑 。 上午两个小时的讨论 , 父母们并没有讨论出心中想要的答案:孩子的出路在哪里?
下午还有教育专家发言 。 会有一根金手指 , 为家长们指明方向吗?
我充满期待 。
04下午 , 蒋老师邀请来的三位嘉宾 , 一一上台分享 。 他们是:原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原杭州教科所所长施光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徐琴美 。
原杭州教科所所长施光明
原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
坐在下面的我 , 听得一震一震的 。
特别是聆听徐琴美老师的发言 , 儿子成长过程中 , 我曾经错误的对待一幕幕浮现在脑海 , 巴不得马上坐上时光机穿越回儿子刚出生的时候 。
如果早点听到徐老师的分享 , 也许我这个妈妈会少犯点错吧 。 儿子会成长得更快乐 , 更自在一点吧 。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徐琴美
徐老师的每个问题、每句话 , 对我都是灵魂拷问:
第一个问题 , 什么是孩子?
你的孩子是怎么样的?你的孩子今天为什么不想做作业?你了解吗?
儿童是一个朴素的心理学家 。 他人前说人话 , 鬼前说鬼话 。 他在你面前说你最好 , 在奶奶面前说奶奶最好 。
家里亲戚朋友聚会的时候 , 他提出自己过分的要求 。 爷爷在场的时候他不肯吃饭 , 因为爸爸会说你今天不吃饭要饿肚子 , 爷爷却说没关系 。
他知道他生存的缝隙在哪里 。
在座的各位 , 在孩子面前你不要高高在上 , 你一定要自卑一点 。 因为你太多方面不如他:你的记忆力不如他 , 你的学习潜力不如他 , 你的好奇心不如他 , 你的乐观精神不如他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