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MR|认知心理学:第一因错位,是一个人无法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 )


张三:还是一天一百个啊 。 我做不到一天150个客户拜访量 。 所以 , 今天请您吃饭的目的 , 就是向您讨教 , 您是怎么做到的 , 教教我 。
李四也没搭话茬 , 一脸的不高兴 , 以为张三在讽刺他 。
李四也没名言高拜访量的技巧 。 而是和张三开始探讨所在公司的产品 。
李四果然是李四 , 就是聪明 , 一下子就明白了里面的秘诀 。
做出了如下相对论的总结:张三所在的公司 , 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价格 , 亦或是宣传力度 , 都要比李四所在的公司大很多 。 所以 , 张三弯道超车了 。
如何理解呢?
李四以每分/100米的速度在陆地行走 , 而张三以每分/70米的速度行走 , 但是他不是在地面上行走 , 而是在以每分/500米的火车上行走 , 也就是说 , 从张三和李四的本体速度来说 , 李四是高于张三的 , 但是张三有火车的助力 , 所以实际上李四的速度依然是每分/100米 , 而张三的速度则为每分钟/100+500的速度在行径 。, 即每分钟/600米 。
而在技巧方面 , 张三之前确实不如李四 , 但是由于产品的性价比要高于李四公司的 , 所以 , 在介绍产品时 , 不需要过多的销售技巧 , 实话实说即可 , 只需要懂产品的专业知识就可以了 。 也就是说张三几乎用不到他所讨厌的所谓阳谋 , 阴谋 , 等等 , 因为张三有精神洁癖嘛 。
那么 , 如果李四也去张三所在的公司 , 是否也能发展呢?可能未必 。 如果说张三所在的公司 , 讨厌油嘴滑舌之人 , 未必能得到公司的认可 , 自然也会影响自身的发展 。 因为公司最稳定的收入来源于稳定的老客户 , 如果李四因为“技巧”导致老客户无法续签 , 对公司来说 , 这种稳定性便会丧失 。
弯道超车咱们言归正传 , 企业是如果通常“631法则”的推卸责任呢?
“631法则”体系被企业以偏概全的阳谋方式推卸责任 。问题就在于公司以阳谋的方式“利用”了体系 。
因为“631法则”本身就是只针对个体发展欲望而搭建的“方法论”体系 , 而不是企业发展的“战略体系” 。 即“631法则”不涵盖公司因素的 , 所以 , 业绩一旦出现了问题 , 便只从法则体系内的参与要素找原因 。 比如拜访量 , 销售技巧 , 运气这三个要素 。
而这三个要素 , 挑出任何一个 , 都是公司无关 。 因为公司在“631法则”体系之外嘛 。 显然 , 企业就非常有技巧地把责任推给员工了 。
所以 , 个体员工本身也开始质疑自己了 , 大家都在尊重这个法则挣钱了 , 为什么我就不行呢?
就自身个体发展而言 , 如果个人总是拘泥于“631法则” , 而把这个体系外的东西忽略掉 , 那么 , 个体的发展就会被这个体系的认知面禁锢住 。 甚至于质疑成功学法则的有效性 。
所以 , “631法则”一定不能作为发展的第一因 , 而应该视作一种“方法论” 。
这是大前提和小前提的逻辑关系 , 如果颠倒 , 结果很容易受影响 , 甚至于万劫不复 。
换句话说 , 你如果把第一因换做一家传销公司 , 那么“631法则”绝对是送你吃牢饭的“方法论” 。 因为传销公司不适合你 , 法律也不适合你 , 这是定位问题 , 也是大前提问题 。
颠倒个人发展的第一因所以 , 发展的第一因 , 应该是定位 , 次因才是方法论 。
当然 , 用大公司作为定位 , 未必是正确的 。 你啥都不会 , 万一大公司看不上你呢 。 所以大公司是无法定位你的 , 应该从小公司开始定位 , 一点点训练 。 定位的标准在于“适合” 。
比如你是多年优秀的程序员 , 公司强制去做文案专员 , 这肯定不适合 , 岗位定位出现了错误 。 发展结果也绝对受影响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