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5岁,月薪10万”: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让他拼命赚钱( 二 )


我们与这件事建立的联系越深 , 就越是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 从而获得意义感 。
在这个过程中 , 我们是把做事当成手段 , 把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当成目的 。
相反 , “做事模式”则是把一件事情当成目的 , 紧盯着收益 。
在这种模式下 , 我们不会将生命附着在这件事上 , 这件事也没法流经我们的心 , 做完了也就结束了 , 与我们的心灵的成长无关 , 与我们能力的提升无关 。
我们每天忙忙碌碌 , 却等同于一台廉价的机器 , 一圈一圈转动 , 走了几十年 , 仍然在原地打转 。
这里说的“原地打转” , 不是说没赚到钱 , 而是心性和意志未得到磨炼 , 没有收获成长 。
年纪轻轻就财务自由的阿静 , 陷入的就是“做事模式” , 把自己困在了密密麻麻、荆棘丛生的具体事务当中 , 除了想着赚钱 , 根本没时间思考究竟自己在做什么 , 以及为什么要做这些 。
“我,25岁,月薪10万”: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让他拼命赚钱
文章图片
长期在这样的紧张和焦虑中挣扎 , 早就没有精力深入内心 , 倾听内心 , 渐渐地就会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迷失自己 。
所以 , 赚到钱的阿静 , 一点也不觉得快乐 。
然而 , 做事模式所带来的弊端 , 还远不止这些 。
《摆脱匆忙症》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保险公司的业务主管李娟 , 是一个只在乎结果 , 不在乎过程的女强人 。
她要实现年薪100万的目标 , 于是就通过招聘的形式 , 建立了50名业务员的人力架构 。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 , 她天天游走在业务员身边不停催促他们出单:“有问题自己解决 , 我只对结果感兴趣 , 你们实在不出单就自己买了 。 ”
业务员被她搞得神经十分紧张 , 总担心自己哪里做错了又被主管批评 , 根本没有精力好好跟客户解释保险的产品和服务条款 。
结果 , 那一个月这些业务员全军覆没 , 没有一个人出单 。
03
我们知道 , 人脑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左脑和右脑 。
左脑负责比较、计算、对比和分析等涉及逻辑推理任务 。
右脑负责非逻辑任务 , 比如信念、爱、信仰、信任、同情心、同理心和归属感等 。
习惯开启做事模式的人 , 往往是被左脑控制了 , 这样的人由于缺乏感性的思维 , 容易沦为“冷血的机械人” 。
比如前面提到的李娟 , 只想着能够通过业务员的努力 , 获得高额间接提成 , 于是天天催逼业务员出单 , 结果却遭到了反噬 。
一个人一旦被左脑控制 , 开启做事模式 , 就会像计算机一样去思考 , 从而丢失人性的温暖 。
因为在做事模式中 , 他们的右脑被屏蔽了 , 没有了价值观 , 没有了同情心 , 也没有了对结果的敬畏之心 。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阿静在忙碌过后 , 却觉得自己缺爱的原因之一 。
做事模式关注的是外部的事情 , 做人模式关注的是自己的内心 。
如果不能怀着敬畏之心坦然地接受结果 , 而是执着于结果 , 不但很难发挥出激情和创造力 , 也很容易因为拘泥于细节而丢失大局观 。
记录“二战”的经典电影之一《桂河大桥》中有这样的一幕:
1943年 , 英军上校尼克尔森和他的下属成为日军的俘虏 , 被逼修建泰国西部地区的桂河大桥 。
作为一名英国绅士 , 尼克尔森固守着自己的准则 , 拒绝军官参加劳动 。
修桥的任务进行得很不顺利 , 英军俘虏都消极怠工 。
日本军官斋藤对尼克尔森软硬兼施 , 最终同意尼克尔森和他的军官不必卖力气干活 , 但他们必须指挥手下把桥在规定的五月十二日前修好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