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的孩子和没长大的父母:为何有些人小小年纪却承受了太多?

你小时候有没有这样的同学或朋友 。 明明大家都是孩子 , 她却格外懂事 , 处事得体、举止礼貌 , 注重别人的需求胜过自己 , 仿佛越过了童年的磕磕绊绊 , 早早进入了大人的世界 。 我们一般会送她一个美称 , 小大人 。
“小大人”拥有一种天然成熟的人格吗?还是这种性格的养成也跟原生家庭有关?心理学研究员尼维达·钱德拉认为 , 这可能是亲职化的问题 。
懂事的孩子和没长大的父母:为何有些人小小年纪却承受了太多?
文章图片
01
听多了伤心的故事 , 治疗师如何平衡情绪?
十多年前 , 我写了一篇硕士论文 , 主题是心理治疗师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活之间的关系 。 他们究竟是如何设法让他们在诊所听到的痛苦故事不要影响他们自己的情绪平衡的?他们又是如何避免让个人问题影响他们的临床工作的?
在我们的谈话中 , 我问到 , 他们为什么会选择成为临床医生 。 他们答案的一致性让我吃惊 。 几乎所有人都说 , 在情感上为别人着想是自然而然的事;他们擅长于此 , 因为他们从小就习惯了照顾别人的需要 , 从他们自己的父母开始 。 通过更深入的交谈 , 我了解到他们很多人都来自一些特别的家庭环境 。
他们的童年故事大致如此:看着父母中的一方殴打另一方 , 或者父母患有未确诊的抑郁症 , 或者他们父母之间其他不和关系的阴影 。 小时候 , 他们的“工作”是尽可能保护和支持他们的父母 。 于是 , 当他们长大成人后 , 他们把这种特殊的技能运用于帮助更多的人 。
懂事的孩子和没长大的父母:为何有些人小小年纪却承受了太多?
文章图片
一位参与者 , 萨迪卡(我们采访的时候 , 她45岁) , 她的父母每天都在为每件事吵架 。 她的母亲攻击性很强 , 火力会扫射到身边所有人 。 她的声音很大 , 面对周围的人 , 她都执意坚持自己的要求 , 并“摧毁”任何不同意她的人 。 她的父亲成了家里的“家具” , 无法保护孩子 。 萨迪卡告诉我 , 她要求父亲保护她和她的兄弟姐妹是异想天开的 , 因为他似乎和孩子们“在同一条船上” 。
因此 , 她要负责照管她的母亲 , 保护她的弟弟妹妹 , 做家务和维持家庭平衡 。 从处理人际关系到修理滴水的水龙头 , 需要处处周全 。
02
小大人们:从小照顾父母的孩子们
萨迪卡遭遇了“亲职化”的问题 。 这种现象可以发生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家庭 , 指亲子关系发生颠倒 , 父母在没有充分支持的情况下 , 无限期地依赖他们的孩子来照顾他们 。 照顾父母的年幼孩子往往承受心理稳定和发展带来代价 。 这一现象与亲子之爱没有多大关系 , 更多的是与个人和结构环境有关 , 这些环境使父母无法体会到孩子代表他们所经历的巨大焦虑和负担 。 父母往往无法看到他们的孩子承担起维持家庭和平的责任 , 保护父母一方不受另一方的伤害 , 成为父母的朋友和治疗师 , 在父母与外部世界之间进行调解 , 养育兄弟姐妹 , 有时还负责家庭的医疗、社交和经济稳定 。
懂事的孩子和没长大的父母:为何有些人小小年纪却承受了太多?
文章图片
“小大人”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文学作品中 , 当时美国一群心理学家在研究城市中心的家庭结构 。 他们发现 , 由于单身母亲、入狱、贫穷和吸毒的比例很高 , 孩子往往充当着这类家庭的粘合剂 。
“亲职化”一词于1967年由家庭系统理论家萨尔瓦多·米努钦提出 , 他说这种现象发生在父母事实上将育儿角色委托给孩子的时候 。 后来 , 心理学家伊万·博索梅尼-纳吉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扩展和打磨 。 他提出 , 当一个家庭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给予和索取之间发生不平衡时 , 孩子可能会出现深层次的问题 。 从那时起 , 心理学家开始描绘跨文化的亲子关系 , 并就这种关系的不良影响展开研究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