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文字的本真

青岛七十六中一间普通的教室里 , 出奇地安静 , 只能听见浅浅的呼吸声 。 “间关莺语花底滑 , 幽咽泉流冰下难 。 ”李光萍老师正在轻声引导学生感悟诗句 , “同学们调动全部的感知 , 看这句诗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意象 , 什么样的感受 。 ”
同学们或是闭上眼睛沉浸在想象之中 , 或是直勾勾盯着句子若有所思 。 “李老师 , 我看见了山泉流动 , 鸟语花香的画面;也看见冰封千里 , 一片萧瑟的场景 。 ”“李老师 , 我想不出什么样的画面 , 心里面既有温暖美好的感觉 , 又有冰冷苦涩的滋味 。 ”“李老师 , 这句话对仗工整有节奏 , 字词组合有反差的韵味 。 ”同学们畅所欲言 , 感受各不相同 。
课堂氛围这么好 , 同学们这般沉浸 , 李老师用了什么工具?翻唱的古风音乐 , 这里没有;琵琶舞的视频 , 李老师也没展示;就连幻灯片还停留在第一页 , 只是板板正正写着《琵琶行》的诗文 。 整个课堂简约到极致 , 全凭李老师润物细无声地指引 , 文字的场景就能在学生的脑海中“野蛮生长” , 情感就能在孩子的内心里“肆意翻腾” 。 如果让李老师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语文课堂 , 那一定是:“我要做的就是 , 让孩子感受到文字的本真 。 ”
回归文字的本真
文章图片
“文字的本真”五个字看着简单 , 却是李老师在30年的漫漫旅程中 , 所感悟到的语文教育的真谛 。 她从小就对语文就有极大的兴趣 , 早早就立志 , 要将中国文字的魅力传承下去 。 1990年 , 李光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师范大学 , 选择了自己向往已久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 。 在自己爱好的领域遨游 , 李光萍如鱼得水 , 课业虽然繁重但她乐在其中 , 她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世界 。
1993年李光萍在山东省实验中学实习 , 初登讲台的李老师毫不胆怯 , 课堂风采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 。 每节课的准备她都力求精益求精 , 课本上的内容她都烂熟于心 。 公开展示课她教文言文《石钟山记》 , 一堂课下来李老师课本都没有打开 , 每个字词、每个句子都在她脑子里 , 讲到哪里都是即兴而为、脱口而出 。 这给旁听的校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讲得真不错 。 年轻人就是有冲劲 , 就应该这样 。 ”
回归文字的本真
文章图片
毕业之后 , 李光萍被分配到了莱芜的高中 , 成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和班主任 。 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引领着她飞快成长 , 2001年就获得了山东省优质课二等奖 , 学生成绩、课堂水平在当地教育圈、家长圈也小有名气 。 李老师没有因为赞誉停下前进的脚步 , 为了追寻更大的舞台 , 2002年她来到了青岛六十七中 , 决心攀登教育事业更高的山峰 。
刚到六十七中 , 她就感到学校朴实扎实的校风 , 博采进取的学风 , 与自己的想法非常契合 。 在这里 , 自己有新的机会尝试新的想法 , 有新的舞台去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 也是在这里 , 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 之前李光萍老师很善于用多媒体教学 , 学到毛主席诗词 , 就播放革命纪录片 , 帮助孩子们理解诗句中的波澜壮阔;学到古文名篇 , 就展示复原、复古的图片 , 给孩子呈现文章中的意象场景 。 虽然孩子可以快速地掌握课文的内容 , 掌握文章表达的思想 , 但所有人的理解总是千篇一律 , 所有人的答案几乎如出一辙 。
随着经验累积 , 李老师越来越觉得 , “给予”得越多 , “失去”得越多 。 照着课件一页一页往下进行 , 用图片、视频加深孩子印象 , 孩子学会的是一定不错的“正确答案” , 但也一定失去了对“文字本真”的感悟 , 失去了自主能动的空间 。 李老师不想要“既定”的课堂 , 她更希望教学过程是“即兴” 。 “读懂不是学会了标准答案 , 读懂是读出了汉语言的美妙 , 读出对文字、文学、文化的兴趣” 。 李老师的语文课堂开始返璞归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