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真实自然地写作( 二 )


教育者要清醒地认识到 , 当今孩子的视角已经发生了变化 。 事实上 , 孩子也可以进行严肃思考 。 思考的答案不一定“对” , 而正确性对孩子的思考来说不是唯一重要的 。
让儿童写作回归“童真” , 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观点 。 多名受访教师和研究者强调 , 这里的“童真”不能被狭义理解为表达和用词的稚嫩和单纯 , 否则刻意追求“童真”将变成另一把束缚孩子表达的枷锁 。
“我的学生交过‘恐怖故事’当练笔作业 , 还配合故事交给我一个内部贴着镜子、可以把头伸进去的盒子 , 以确保能‘吓’到我 。 ”成都市实验小学青年语文教师李佩忆不给孩子的写作设限 , 练笔成为她的学生每天最喜爱的作业 , 而她也常常会收到惊喜 。
李佩忆观察到 , 孩子们现在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已经超乎她的预料 , 这给孩子带来的思想上的复杂性也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 在三年级学生的习作中 , 她看到了散文、打油诗、古体诗、现代诗、童话故事、侦探小说和恐怖故事……文字可能蹩脚 , 但孩子兴味盎然 。
三年级下学期 , 有个孩子给习作本取名“宁静生活” 。 孩子认真地告诉她:“习作本要记录我的生活 , 而每当我记录的时候 , 就觉得心里很宁静 。 ”李佩忆很有感触 , 对于拥有自由表达空间的孩子来说 , 写作的意义已经不只是记录了 , 它还为心灵提供了栖息的地方 。
语文 , 播下精神成长的种子
语文教学不仅关乎语言文字学习、文学趣味培养 , 还关乎底层能力的培育 。 梁淑娟认为 , 语言与情感、思维紧密相关 , 通过文字载体 , 可以梳理生命体验 , 获得精神成长 。 “我们教写作的目的 , 不是为了让孩子们都去当作家 , 而是通过写作去撬动、启发他们的思想情感 。 ”
让孩子真实自然地写作
文章图片
小学一年级学生在上语文课(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今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 , 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课程目标再一次被明确 。 对比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 , 新版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内容方面有着明显不同 , 更加强调“集群”“整合”等实施策略 。
“学习的空间 , 不仅仅是一间教室 , 校园、城市甚至一整个世界 , 都可以成为孩子们的学园 。 ”成都市青羊区特级教师、成都市花园(国际)小学语文老师廖亭亭说 。 “‘双减’以后 , 老师就更注重让孩子走出教室 , 走进校园 , 走进生活 , 去学习语文 。 校园里樱桃红了、银杏黄了 , 都是孩子们的笔下狂欢节 。 ”
“双减”以来 , 落实到卷面的习作评分机制被淡化 , 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卷面分数提升的焦虑 , 为孩子写作能力的真正提升提供了更大空间 , 同时也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写作到底怎么教?廖亭亭认为新课标给出了指导性答案 , 即从培育目标上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 从学段目标上也给出了对应的明确要求 。 深入领会新课标 , 能帮助年轻教师解决对教学把握不准的问题 。
“往大了说 , 人类文明通过语言文字得以留存 。 我们通过阅读抵达文明 , 通过写作尝试将自我融入世界 。 ”梁淑娟说 , “儿童早期的阅读和写作教育 , 就是在播撒一颗小种子 , 为这个漫长的旅途储存力量 。 ”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2年第9期
半月谈采访人员:袁秋岳|编辑:张曦
责编:秦黛新
校对:郭艳慧返回搜狐 , 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