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学院院士:“以学生为中心”的愿景很美好,但路却不知不觉走偏了……( 四 )


维克福什看到报告中夹杂着大量“知识不存在真假”之类的说法 , 感到无法理解:
“做哲学的读到这里 , 恐怕都会觉得头晕...有的话说对了一半 , 有的是误解 , 有的则是完全错误的;这些话没有经过论证 , 就被塞进了预设的知识观中 , 然后他们宣称这种知识观应该是瑞典学校教育方法的基础 。 ”
知识当然具有客观性 。
在人类知识积累和发展的过程中 , 虽说没有根据的虚假信念会逐渐被有充分理据的真信念取代 , 但毕达哥拉斯定理放到今天也是知识,在希腊是知识的 , 在瑞典也是知识 。
02
理解大于知识么?
瑞典的课程体系自1994年来 , 便强调理解的重要性 , 认为事实性知识并没有那么重要 , 称事实性知识是表面的 , 理解则相对而言是深层次的 。
然而认知研究表明 , 将事实性知识和理解对立起来是完全错误的 , 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恰恰有赖于事实性知识 。
认知科学家威林厄姆(DanielT.Willingham)有一篇文章叫《批判性思维:为什么如此难以传授?》 , 他发现 , 批判性思考十分需要学生拥有和问题本身相关领域内的知识 。
人们缺乏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原因在于 , 遇到复杂问题时并没有相关领域的知识 , 即便有 , 也常常只能看到知识的表面结构而非深层结构 , 真正的专家 , 知识是围绕领域内的核心概念而展开的 。
背景信息很重要 , 是理解和思考的基础 , 这一点在阅读方面也很明显——著名的棒球实验发现 , 阅读能力不强但是拥有更多背景知识的被测试者 , 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反而更深 , 可见事实性的知识对于我们理解一件新事物有多么重要 。
而且 , “需要知道事实”不仅仅因为孩子的思考需要内容 , 还因为诸如推理、解决问题等批判性思考过程 , 是与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事实性知识密切相关的 。 如果所有的事实都仅仅依靠需要时上网搜索 , 会骤增工作记忆的负担 , 出现“过载” 。
也就是说 ,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 完全依赖于对学科知识的良好掌握 。 以非常表面的形式实践“以学生为中心” , 得到的结果肯定也会是表面的 。 个性化学习与主动学习 , 绝不意味着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生自己 。
结语
总的来说 , 西方学者并非要全盘反对教育中的建构主义——他们其中的一些人 , 甚至自己就是建构主义部分理论的发扬者 。
建构主义有着非常多的积极意义 , 在今后也将发挥着更多的积极作用 。 其指引下的多样纷呈的教学模式 , 已与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学软件开发紧密结合 。 翻一翻刚刚落地的新课标 , 也很容易能发现建构主义的身影 。
然而 , 当建构主义成为一种政治正确、一种意识形态 , 便会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带来种种问题——瑞典、法国等国学业表现及教育公平的衰退 , 已经发出了明确的警戒信号 。
正如维克福什等学者说警惕的那样 , 建构主义的积极意义也是有边界的 , 这种边界和底线 , 首先就是要承认知识的客观性——我们需要把知识带回来 , 把教育带回来 。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返回搜狐 , 查看更多
瑞典学院院士:“以学生为中心”的愿景很美好,但路却不知不觉走偏了……】责任编辑: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