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学院院士:“以学生为中心”的愿景很美好,但路却不知不觉走偏了……( 二 )


维克福什直言 , 这是瑞典学校系统的衰落 。
虽然学生的基本技能衰退了 , 那么他们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不是显著提高了呢?
可惜 , 并没有证据支持这一点 。 相反 , 2014年发布、从2012年开始的PISA调查结果显示 , 瑞典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北欧国家中是最差的 。 经合组织教育部主任施莱歇曾评价道:学生专注于界定问题 , 也学着去解决问题 , 但他们对概念没有深层次的认识;在数学方面 , 他们也不是很有创造性 , 连基本知识都不具备 , 自由畅想更就无从谈起 。
瑞典学院院士:“以学生为中心”的愿景很美好,但路却不知不觉走偏了……
文章图片
瑞典学生在“问题解决能力”方面 , 低于OECD平均水平
这种衰落 , 与建构主义观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主导瑞典教育 , 在时间上是高度重合的 。
无独有偶 , 以法国为例 , 建构主义的兴起和法国学业表现的落后 , 被认为是直接相关的 。
20世纪80年代初 , 法国的教育排名在国际上领先 , 学校系统的公平程度也排在世界前列 , 但在20世纪90年代 , 法国的排名下降得很快 。
美国杰出的教育理论家赫希观察到 , 从18世纪90年代开始 , 法国关于教学内容的理念一直没有变过 。 其旨在让法国所有的小学生采用同样的课程体系 , 获得同样的知识 , 以团结整个国家 , 减少出身和智力带来的不平等 。
但在1989年 , 这一悠久的传统被抛弃了:
统一的课程体系被立法取消 , 学校根据学生的背景和个性来设置课程 , 并把注意力放在技能和批判性思维上 。
此后在全国性的测试中 , 法国连续退步 , 且教育的公平性亦显著降低——出身不好的孩子比出身优越的孩子落后得更多 。
赫希通过对照发现:教师、班级、预算等因素在法国都没有变 , 唯一的变化是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 放弃了全国统一的课程体系 。
然而建构主义的核心不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么 , 为何如此“正得不能再正”的理念 , 会与学校系统的衰落发生联系?
被政治正确化的建构主义
灌输式教育的戕害已无需赘述 , 在过去的20世纪里 , 西方教育的最大的变化也恰恰是对这种教育方式的批判和否定 。 这其中的理论代表 , 便是建构主义 。
在经合组织的一次调查中 , 世界各地的教师被问到在多大程度上同意建构主义的一些理念 , 比如“教师的角色是协助学生自己去探索” , “学生自己去找出答案 , 这样能学得最好”……各国被询问的教师中 , 有83%到94%认可这些理念 , 可见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多大认可 。
建构主义之于教育 , 是多家之言 , 但几个核心的要点是不变的 , 诸如在教学方面的观点有:
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 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内部控制的过程;
注重在实际情景中进行教学 , 使学习者在相关情景中解决现实问题;
注重协作学习 , 提倡学习者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与协商;
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 , 为学生构建知识的意义提供各种信息条件……
这些要点看上去没有任何问题 , 但有关建构主义的争论 , 在西方国家经常陷入到一种情绪化的境地 , 甚至受到意识形态的驱动 。
简单来说 , 教育一旦跟“传统”沾边 , 便是沾染了原罪 。 传统教育方式被认为具有天然的道德缺陷缺陷 。 而批评建构主义、维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 就会被归类为观点保守、思想陈旧 。
反对建构主义 , 搞不好会被指责为“精神虐待 , 不尊重儿童的权利 , 只是盲目地规训他们” 。 在这种情形下 , 教育的建构主义染上了浓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