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日记 按克算堪比金价,“平替”反超海外大牌:是国货彩妆飘了,还是我不配?( 三 )


如果按目前正式售价计算一下单克价 , 相当于这款眼线胶笔每克要580元 。 作为参照 , 国际大牌MAC的眼线胶笔官方售价虽然在180元 , 但足足有0.7g , 容量是诗佩妮的14倍 , 算下来单克价是257元 , 只有诗佩妮的一半不到 。

无独有偶 , 今年5月初 , 某新锐国货美妆品牌的眼影被某博主质疑“克数造假”“短斤缺两” , 虽然该品牌拍摄了涉事产品的净含量抽检视频自证 , 却因称重操作不规范 , 相关细节缺失等问题 , 再次引发舆论海啸;紧接着 , 另一个国货品牌的遮瑕也被质疑克重不足 , 该品牌客服回应“蒸发所致” , 苍白的解释并不能让消费者信服 。

▲图/小红书
“以前国货是平替 , 现在得买洋货当平替”“上车门槛低 , 加上快速空瓶 , 无形中提高复购率”“又当又立 , 缩水糊弄消费者 , 吃相太过难看” 。 消费者的不满情绪 , 在这次李佳琦事件中 , 彻底爆发了 。
【完美日记 按克算堪比金价,“平替”反超海外大牌:是国货彩妆飘了,还是我不配?】当然 , 单纯以克重来衡量价值的做法难免有失偏颇 。 国货彩妆当然可以贵 , 不论是品牌方追求更高利润、更好发展 , 还是占领更大的市场、发展高端国货都无可厚非 , 但贵要有贵的道理 , “德要配位” 。
价格提高了 , 产品有更好用吗?消费者心里 , 自有一杆秤 。
03
重营销而轻研发
国货美妆该醒了
当情怀渐渐褪去 , 国货彩妆的感情牌也就到了失效之时 。
在过去几年的红火中 , 可以发现国货彩妆大多采取了一种“短平快”的打法:难以计数的联名、花里胡哨的包装、快速增长的SKU、与知名主播的深度绑定 , 以及大量的KOL投放营销 。
消费者固然可以为精美的包装与概念付费 , 但这显然不可持续 。 万丈高楼平地起 , 产品的使用价值才是品牌的“底座” 。

但事实是 , 相比于国际彩妆大牌通常在3%甚至更高的研发投入占比 , 国货品牌普遍在1%左右打转 , 更多是将精力投入渠道和营销 。
完美日记的财报显示 , 2022年全年的销售和营销费用占比达到了惊人的65.8%;毛戈平在2022年的营销费用率达46.74% , 奉行的一直是高举高打的推广策略 。
这就造成彩妆品牌企业往往更多强调自身调性、外观和品类属性 , 在本该“拼内功”的产品力上却十分薄弱 , 大部分品牌都是“追流量”的逻辑 , 甚至还存在抄袭现象 。
博主硬广、软广、布景植入、评论区互动……社交媒体上 , 但凡用户目光所及之地 , 均是各大品牌铺天盖地的广告 。 卷到最后又引发了更深的恶性循环 , 国产彩妆直播佣金节节上涨 , 平均在50%左右 , 羊毛出在羊身上 , 最后还是消费者当了“冤大头” 。
久而久之 , 既然找网红 , 写故事、做投放就能玩得转赛道 , 谁又会闷头做研发 。 所以 , 不少新锐彩妆品牌采用的模式是 , 先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提出研发概念、包装风格 , 再委托代工厂加工落地 , 这些品牌根本没有备案能力 , 也没有自己的工厂 , 更没有核心技术 , 但却有自己的产品和品牌 。
偷懒做不成长久生意 , 消费者也不是可以任意糊弄的“提线木偶” , 反噬来得很快 。 2022年 , 国货彩妆遭遇滑铁卢 ,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 2022年全年 , 化妆品类零售总额为3936亿元 , 同比下降4.5% , 这是2017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另据美妆时尚消费品产业服务平台仪美尚不完全统计 , 2021年至今 , 宣布倒闭/清仓/停产的新锐彩妆品牌约有14个 。
虽然2023年上半年美妆市场规模同比有所增长 , 但增幅仅为3.5% , 也未能拯救在过去一年中挣扎的新兴企业 。 仅仅最近一段时间 , 就有卡乐说、浮气两家国产彩妆品牌宣布倒闭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