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熊玲:我为何成为自己所讨厌的人?( 二 )


以上两种类型母亲的作为或人格特质,都在提出一个疑问:当母亲的爱没有爱的温度,被养育者如何能感受到爱呢?更糟的可能是,被养育者成了他所讨厌的母亲一样的人 。
从成长的角度看,凡母亲不快乐的牺牲和付出,都不可能令人舒服,只会令人反感或抗拒 。可是,那反感的东西怎么跑到自己身上了呢?
解释这一现象的心理机制是——反向认同 。即:人与人是控制与受控的关系,受控方长期处于强迫认同的结果 。父母习惯以强硬、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行为模式生活,如孩子不听话、不喜欢学习,父母严厉惩罚,迫使孩子吞下“给予” 。细分析,这种被强加的人格(感受、想法、行为风格等)因素,孩子既没法拒绝,又没有被消化(主体极不情愿消化),久而久之,这些强迫性认同被压进了人的潜意识,最终形成的多有冲突性人格结构,表面强烈反对的,却潜移默化的慢慢接受 。
再打个比方以帮助理解,若一个人长期饮用未经处理的自然水,易患结石症,若长期呼吸在雾霾下,易患肺癌 。同理,一个幼小的生命,若长期注入的“消化不良”品,包括一次性的“消化不良品”如被迫辍学等,都易出现人格或心理病症的 。我们的文化中,凡有专制的地方,凡洗脑式的教育都是利用的反向认同的原理 。
人格|熊玲:我为何成为自己所讨厌的人?
文章图片
至于“成为了自己所讨厌的人,还有可能改变吗”?我觉得,无论什么样的改变,都起始于有改变的动机 。虽有什么“江山移易秉性难改”之说,却更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之道理啊 。一般情况下,成人后的我们是可以选择要不要继续我们原生家庭养成的模式,当我们真能体会它对生活造成的伤害,我们就会有较强的意愿改善自己的行为模式 。因此,你想改变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在于你对自己有清楚的了解;也在于你有一种,对自己能改变、能实现自己的绝对信任 。就每个人来说,做前所未有的改变,都必将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在成为自己的路上,总归是好 。
这一有社会代表性的问题,仍继续在提醒我们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早期家庭教育而言,父母的爱与责任是何其重要 。
【人格|熊玲:我为何成为自己所讨厌的人?】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