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校教授竟养不起孩子?这本书里的美国中产“惨状”,触目惊心…( 四 )


还有一个研究说:“身处上层阶级底端的人 , 要比他们的老板死亡率更高 。 随着官阶下降 , 到了承受最大压力的底层员工 , 死亡率只会越来越高 。 ”(一个典型案例 , 就是大厂里那些“搬砖民工”的过劳猝死)
换句话说 , 仅仅有高薪是不够的 , 人们更希望看到生活水平的提高 , 感受到阶级的上升 , 并且能够对身边的人和自己展示这种上升 。 否则 , 从生理到心理上 , 都会真实地感受痛苦万分 。
藤校教授竟养不起孩子?这本书里的美国中产“惨状”,触目惊心…
文章图片
放在国内的语境中 , 就很好理解Shaun的痛苦来源于何处了——
A和B两人 , 收入都是差不多一年30万左右 。 不同之处在于:
A生活在上海 , 工作在某“大厂” , 日常996 , 通勤一小时 , 房贷一万多 。
身边有钱人超级多 , 别人的孩子都在一年二十多万的国际学校 , 每年暑假花10万带孩子开眼界 , 冬天去滑雪更是全套奢华级配置;而自己 , 思索再三选择了送孩子去“菜小” , 连“鸡娃”报班都要货比三家 , 超过300元一小时的课 , 都要纠结好久 。
每个月刨去贷款、生活费、教育费 , 所剩无几 。 不敢请假 , 不敢生病 , 不敢失业 , 生活仿佛紧紧扣住的锁链 , 一环出问题就会全盘坍塌 。
藤校教授竟养不起孩子?这本书里的美国中产“惨状”,触目惊心…
文章图片
B生活在东部某三线小城 , 自己做点小生意 , 每年也是差不多三四十万 。
但生活成本低 , 节奏慢 , 周围都是经济水平差不多的人 。 不仅不用996 , 车房也是父母早早买好的 , 没有房贷车贷 , 周围人都把孩子送去公立学校 , 培训班也不贵 , 每月手里的可支配收入不少 。
吃喝玩乐不用说 , 寒暑假度假都是飞来飞去 , 五星级酒店随便住 , 似乎永远不用担心预算 。
藤校教授竟养不起孩子?这本书里的美国中产“惨状”,触目惊心…
文章图片
那么你说 , 同样是中产 , A和B相比 , 谁的焦虑更多?谁的幸福感更高?谁会认为自己更“成功”一点?
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 , 中产阶级的生活 , 都会在物价高昂的大都市出现轻微降级——
因为收入和财产有限 , 总有一些地方我们不敢踏入;
想出门喝杯咖啡或散会儿步 , 总觉得自己是在交“租金” , 比如在40度的高温天 , 想凉快一会儿都只能去咖啡馆点一杯高价饮料 , 所到之处皆有消费;
周末带孩子去趟商场 , 游乐场、吃饭、逛逛买买下来 , 没有个千把块几乎出不了门……
钱是永远不够花的 。
藤校教授竟养不起孩子?这本书里的美国中产“惨状”,触目惊心…
文章图片
更令中产家长担忧的是 , 自己无论怎么拼命工作 , 怎么“卷” , 都“卷”不过富人家庭 。
为了让孩子在学业、运动上更具竞争力 , 富人阶级花钱毫不手软 , 可以花每小时500美元聘请数学老师 , 就连去佛罗里达度假 , 都会报一个当地的SAT班 , 以免导致数学和英语成绩变差(这个信源来自《出身》这本书 , 有很多“富人如何鸡娃”的细节) 。
《夹缝生存》里还讲了一个扎心的故事 , 让我们看到 , “阶层观念”已经深入孩子们内心——在马里兰州郊区 , 一支中产阶级高中的校棒球队(A队) , 正在与一支更富裕地区的队伍对阵(B队) 。
A队孩子的妈妈正在开心地给孩子喊“加油” , 这时听到了B队家长和孩子的喊声:“低收入!低收入!低收入!” , 以及刺耳的嘲讽:“你们的父母养得起你们吗?要不要我打电话给儿童保护机构?哈哈哈!”
开这种“玩笑”的 , 正是收入前1%家庭的孩子 。
“我告诉我的女儿 , 有些人很有钱却没有爱 , 有些人没有钱却充满了爱 。 在富裕而不平等的地区 , 我被迫提早进行这样的谈话 , 这必须提早进行 , 你必须通过这种方式 , 让孩子保持坚强和自信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